回到明朝当太后(266)
群臣怔住了——这应该是以自己为代表的忠良之士去说的,怎么会从太后嘴里说出来?
——这和说好的不一样啊,怎么让太后扮演了为国为民的角色,拿错了剧本吧?
汪舜华擦了擦眼泪:“你们想过没有,就算是田税全免,农民生活改善也是有限度的——因为目前的技术下,每亩地的产量只有那么多;要想提高农民收入,就只有提升粮价,可这现实吗?不现实,还得另外想办法。通过推广新技术提高粮食单产量,引导百姓发展多元化种植;但是这还是不够,因为天朝的地形条件决定了可耕地少,加上秦淮以北地区雨热不足,发展农业先天制约因素很大;况且人口众多,平均到每个农民头上,自然更少,把这么多人绑在土地上,吃不饱、饿不死,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穷于应付,疲于奔命,根本不是治本之策。”
于谦头脑一阵空灵。
汪舜华道:“你们都以父母官自诩,我却从不以为然;官员的俸禄都是民脂民膏,换句话说,百姓才是官员的衣食父母。栽培儿女,是要努力鞭策他们,促使他们不断上进;奉养父母,则恰好相反,是要尽量减轻他们的负担,甚至要把好的东西给他们。我一直以为,耕者有其田,种地不纳粮,种粮有补贴,这才是朝廷应该努力的方向;但是现阶段,朝廷做不到。解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必须要从三农以外的地方着力,只有国家经济总量提升了,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了,田税所占的比重逐年下降甚至无足轻重,自然就可以取消甚至反哺了。”
——有耕者有其田,种地不纳粮,种粮有补贴,太后您在说梦话吧?
王竑就站出来:“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太后你在痴人说梦。”
汪舜华看着他:“为什么做不到呢?就是刚才说的,朝廷主要的赋税来源就是田赋;但是当国家税源充足,而田赋所占无几的时候,自然就可以取消了。”
——话说的好听,去哪里找钱?
汪舜华道:“解决国家的一切问题,就在于发展,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确切的说,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带动整个社会的发展。你们问,科学院能做什么国计民生相关的;我可以说,科学院从始至终,都是立足朝廷需要,着眼百姓关切。——一旦科学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带来的绝不仅仅是几样新物件那么简单。”
汪舜华很想拿火车飞机手机举例子,但是没办法,群臣完全没有这个概念,说了也是白说,反而可能被人当成疯子。
第113章 科学院(下)
好在有人为她解了围。
英国公张懋。
“太后所言极是,当年先父远征安南。最初因为安南火器厉害,遭受了不小的损失。先父经过调查发现,安南火器大都由王子胡元澄研发。因此向太宗推荐,赦免了胡元澄的罪行,对他加以重用。此人感太宗知遇之恩,先后研发了多种火器,被官军奉为火器之神;太宗大喜,下令装备精锐部队,由此创立神机营。不仅在太宗北伐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而且在北京保卫战中给予了瓦剌沉重的打击。”
居然有这样的事?
张懋说这话,不仅是为丈母娘站台,也是为了彰显父亲张辅的形象——虽然说当年汪舜华为张辅开脱,朝野上下都归罪王振;但有汪舜华挡驾的事摆在那里,世人感慨之余,也难免有所比较。
人之常情。
尽管这些年景帝很重视女婿,但他毕竟年幼,两个叔叔也不成器,因此英国公府在政坛上近乎沉寂。
如今丈母娘当政,不抓住机会就是傻子。
张懋不是傻子,就算开始不知道丈母娘想干什么,听她提到火器研发,也自然想起来——毕竟神机营是他父亲一手促成的。
张懋自幼亡父,对父亲的孺慕思念之情更甚,他迫不及待的想要得到世人的认同,还有对他父亲的认同。
他的父亲,是三定交趾、威震天下的能臣,是古稀之年还随军出征、为国效力的英雄;只是被王振那狗贼逼迫,壮志未酬,如星陨落。
他继承了父亲的爵位,也继承了父亲无上的荣光和未竟的事业。
汪舜华没有心思猜测张懋的想法,只是很好奇。
于谦点头:“确有此事,胡元澄发明的火器,改变了我军的作战模式,也捍卫了国家尊严。”
岂止是如此,这代表的是新的战争发展方向好吗?
汪舜华激动地从椅子上站起来:“说得好啊,如果没有胡元澄,恐怕我等今日能否在此安坐尚不可知。可惜——胡元澄做的到底不够,还需要有后来人接替和发扬他的事业——当年土木堡之变,我就在想,以后怎样才能避免再发生类似的悲剧?如果能有一种武器,载着大明的精锐直达敌人心脏,对敌酋实施斩首行动;更或者,能有一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从大明境内发射,直扑敌人大本营,一颗倾城,二颗倾国,那么那些蛮夷还敢轻举妄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