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之温僖贵妃的咸鱼日常(159)
弟弟妹妹们的喜爱,实在是沉重啊。
蓁蓁失笑,叫奶母们将孩子接过去,招呼他吹蜡烛许愿。
把蜡烛插在蛋糕上,点燃许愿,一口气全部吹灭,便代表着吹散了一年里头的邪祟,无病无灾。这是传教士们从家乡带过来的习俗。
对于祈福、驱邪的法子,蓁蓁是照单全收,不分什么东西方,管用就行。
胤礽依言照做。
其实他不信这些,但有个人愿意为他费心、为他操持,满心满意的祈祷他平安顺遂,如此盛情怎能拒绝?
用过膳食,蓁蓁将昨日做好的靠背拿出来。
“先前我听你说上书房的椅子坐着不舒服,腰间容易酸痛,便给你做了一个靠背,兴许能减缓一二痛楚。”
胤礽接过靠背,咋一看觉得有些丑,后头越看越顺眼。
它的做功的确有些粗陋,比不上内务府送来的精美,可它是额娘亲手做的。还契合他的属相,做成了小羊的模样,上头绣着祥云图案,腹底是他的名字。
这是独属于他的小羊,任谁一看都知道属于他。
“多谢额娘,儿子很喜欢,会好好保存它的。”
蓁蓁瞪了他一眼,“不许放起来,给你就是让你用的,用坏了不必心疼,额娘再做就是。”
胤礽乖乖应下,“好。”
用坏了怎么会不心疼呢?这可是他第一次收到额娘亲手缝的东西。
胤礽在收礼,康熙也在收礼。
再有两三日便是端阳节,各地的大臣、蒙古郡王还有藩国都送来了礼物。
过节是高兴的事儿,大部分人都不会提政事,只专心的过节,偏偏有人“不懂事儿”,非要借着送礼的当儿呈奏政事。
康熙看着面前两封各执一词的奏章,蹙起了眉头。
作者有话说:
补更。下午六点更新
第78章
摆在康熙面前的这两封奏折都来自福建,为的是同一件事,何时发兵攻取台湾。
先前他让提督施琅发兵到铜山,日夜操练,择时进攻。施琅的回复是,欲待南风进时取澎湖,即两月内必发兵。
哪知总督姚启圣不赞同,便趁着送端午节礼的机会,向他上奏折,陈述南风不宜发兵的理由。
其一,澎台南风澳只有一处。朝廷船艘众多,只一个港湾不够停靠。
其二,即便能拿下澎湖,也不能逆风立取台湾,需要用重兵镇守此地。但此时正值台风季,军需粮食运转艰难。
其三,贼中郑军万余精兵固守澎湖,早有准备,并且禁港四月不通船只。①
姚启圣似乎怕自己沾上独揽专断的名声,还在奏折末尾特意注明,他是和同僚商议过,都认为十月乘北风分道进兵更好,到时将士一心拼死血战,必能取澎台以报国恩。
康熙看到那三个理由时,已经有些认同姚启圣的观点了,遂批复同意,放在一旁,打算等录档后就发出去。
他以为这桩事算了结了,谁料翻开的下一本就是施琅的奏折,而且从内容上来看,施琅似乎提前洞悉了姚启圣奏疏的内容,知晓对他不利,故特意赶了一封,加急送到京城。
还未详阅奏疏内容,康熙对施琅已然有了不喜之意,认为他苟且妄奏,行事不端。
但事关台湾,干系重大,不能全凭喜好行事,他喝了口茶,又重新拿起那封奏折细看。
施琅在奏疏里说,他和总督的南北风争议已经闹得全省士庶皆知,再三向康熙陈述南风进剿的有利之处,后又称自己年迈,此时六十有二尚能报国,若再拖延,血气衰减,恐怕是有心无力,况且朝廷也无人担负起重任。
看到这,康熙眯起狭长的眸子,熟悉他的人都知道这是将要发怒的征兆。
康熙觉得施琅的奏折里隐隐有一股威胁之意,朝廷只他一个水师大将堪用,后继无人,所以这发兵之事最全权交予它,否则大业难成。
在奏疏的最后,施琅又说姚启圣忠心可鉴、灭贼报国之心实切,但错在生长北方,不熟水务,登船之时呕吐不止、身体维艰,且怯弱多疑,将海上风浪视为畏途,多次徘徊不进,耽误大业。②
看到这段,康熙起初有些怒意,以为他在构陷总督,但冷静下来觉得他说得亦有些道理。
只是他此刻对施琅印象不佳,怕做出的决断偏颇不合理,便又叫魏珠去请李光地和明珠来相商。
等待的空当儿,康熙重新拿了一封奏折,是广西候补布政使崔维雅的,他此番进献了两本书,叫《河防刍议》和《两河治略》,并指出现任河道总督靳辅的治河方案不对,想要前往今年决堤的萧家渡决口治河。
康熙想起吏部每年送来的考评,崔维雅此人曾有过治河经验,成效斐然,便批复了“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