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阙韶华+番外(377)
当年的洛深华是什么样呢?那么风华夺目的少年,令人见而心折,宫中曾经流传一句话:见到大殿下,就如看到月华照在流水上。皇长子曾经那样全心信任地望着自己,聆听教诲,努力地做好交代给他的每一件事。
源自心底的亲密、信任与尊敬都已随着流光水月般的光华一同褪去,沉静的洛湮华仍选择了喝下那杯酒,担当起皇子与琅環宗主的责任,即使用最挑剔的目光审视,也无法说他不尽心或者做得不够好。天宜帝自然不愿为静王着想什么,但这一刻,从那一丝失望与倦意中,他感觉到某种原本深邃而静远,本应牢不可破的情分终于被自己几近破坏、糟蹋得消磨而去,即将折损殆尽,那或许应该是弥足珍贵,绝不该失去的。
坐在御书房中的皇帝心烦地站起身来,又坐下去,会有这些根本不该入心的软弱想法,一定是因为每晚连续不断做噩梦的缘故。无论独寝,还是与妃子同宿,他几乎每夜都会在梦中见到江璧瑶。琅環皇后带着冷笑或怜悯,提醒他回忆起一件件往事,共同相伴扶持的岁月,嫡长子洛深华的降生与成长,那些他认为早已尘封的昔年记忆如潮水般涨落,最后总是结束在悲凉怨恨的责骂中,冷幽幽的手指扼住他的喉咙,不断地收紧,再收紧。天宜帝已经弄不清这究竟是心魔,或是死去皇后的魂魄真的来索命,还是自己遭到了天谴。如果不是外面各种传言风声还未平息,又怕噩梦惊怖之事外传,他早就想去皇觉寺找了尘大师设法超度了。
他按捺住情绪,将静王的折子重新看了一遍,不得不承认,尽管洛湮华只字未提洛城情势,但自愿离京之举是在缓和僵局,给自己一个台阶下。城中各种风言议论正盛,大皇子受到下毒控制的传闻从未断过,大多数人还认为静王已被皇帝借故用刑折磨得奄奄一息。诸般说法几乎就是事实,悠悠众口堵不住,皇帝早已深感头痛。
如今只要洛湮华奉诏下江南,恰如釜底抽薪,这些言论也就随之站不住了。性命垂危的人怎能舟车劳顿?人都不在京城,月中十五更不会顶着众人猜测的目光进宫,渐渐地下毒控制之说自然会淡去。况且,洛湮华提请的也确然是不容轻忽的要事,转移矛盾,让琅環与昆仑府继续去折腾,何乐而不为?
天宜帝的目光从静王的折子上转开,缓缓移到旁边另一份文书上,那是宁王呈递的密折。几天前,钟霖再次上奏,提议将江南的金陵府与杭州府两地作为天下重丈田亩的开端。此意立即在朝中又掀起了风波,不过由于跳起来反对的只限于江南士族出身的文臣,是以声势和力度远逊于上回。这般情状令天宜帝有几分好笑,闵谙文一定想不到会被宁王将了一军。
在天家而言,擒贼先擒王,江南士族根基最厚、傲气最重,隐隐然为天下士族之首,又以金陵、杭州两地为最,将这两处州府率先全力拿下,其他地方岂敢再不服政令?而对朝廷臣子来说,只要自家的根系不在金陵府或杭州府,大部分都乐见五皇子先去与江南首屈一指的几支世家大族打一架,看看胜负如何;即使有些人觉得唇亡齿寒,但是好像也无从反对起,你说金陵与杭州不宜动,那么你家那边是不是更为适合?
但也正因如此,只要打算将清丈田亩作为国策贯彻推行,这一步就只准成功,不容失败,旨意一下,当地府尹县令的压力必然骤增,矛盾冲突也会极端尖锐,如果朝廷不派下得力人选前往坐镇,可以想见十有八九结果要么是地方阴奉阳违,要么引出收拾不了的烂摊子,其他各地有样学样,最终可想而知。
洛凭渊应是也虑到了这一点,因此在钟霖呈递奏本的次日,就紧跟着上了密折。里面说杭州府有百姓举报,闵性大族串通官府,在江河水道及漕运码头上私设官卡,垄断了丝、茶等几项重要商货买卖,又纵容族人强占了别家的园林与名家墨宝,闹得对方家破人亡,州府却坐视不管。金陵邵氏家族也有类似劣迹,所为已经超出王法的界限。宁王表示一定会着靖羽卫去往两地州府,严加查处,从而配合户部的动作。
五皇子想得不错,只是,还是简单了些。天宜帝思索着,不觉用手指关节轻叩书案。若是将江南的世家大族也看得与豫州刘家一般容易对付,只想到派下属去盯着,可不见得能占到上风。单是那边与京师相距千里,遇到意外情况如何请示应对?恐怕只有让宁王亲身前去,与朝廷呼应,才能将事情办妥。
他深思的目光再次扫过静王清雅飘逸的字体,从内侍手中接过御笔,慢慢写下仅有四字的朱批:准予所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