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勉强科举日常(319)

作者:不懂云 阅读记录

在医馆斜对面的小巷里有几个人在偷偷伸头观望。一个二十来岁的小伙子背着生病的老母, 身边还跟着两个妹妹,对二弟说:“你没听街坊那几个叔伯婶子说, 这医馆是藏狐狸精和黑熊精的黑店, 就算是不要钱也不能去,咱们背着娘去西街那家医馆瞧病去吧。”

孙二郎对大哥指了那边排队的人:“那边不是二堂叔和刘大婶, 他们都在排着队呢,要是真怕他们为什么会来。”

“再说了, 咱们也在这看了有小半个上午了, 之前的那些病人不也都是看完病就能走的, 也没有人挨打挨骂被抓起来。所以, 外面人传的话不见得对, 人家善德医馆也许真是大善人家开出来用来行善的呢。”

孙大郎望着那边,眼神还是很忌惮,他叹了口气:“我昨儿发了工钱,能够看病的,还是别去这里了。”

孙二郎继续劝大哥:“看病是够了,可不够给娘抓药的啊。还有咱们一家的口粮,现在家里可没有半点存粮了。”

孙大郎看着两个瘦弱的妹妹,也实在是不忍心。这时,他背着的母亲从昏迷中转醒,听了两个儿子的话,有气无力地说:“就去这家看,咱们家还怕什么啊,命也不值多少钱,倒是穷病最可怕。”

做母亲的拍了板,一家五口走到队伍的末尾站好。

孙二郎垫着脚看着前面治病的情况,又听前面两个人嘀嘀咕咕的话,知道了最西边坐着的女郎中就是昨儿打人最狠的那个,所以她前面排队看病的人最少。

听完这话,机灵的孙二郎就拉着哥哥妹妹往最东头的排尾站。

等了有小半个时辰,终于快轮到孙家人了,这时一个管事的大汉指着他们,让他们去最西边的队伍去,那边人少。

孙二郎想拒绝,可看那壮汉的身高肩宽,也不敢说话,只能听人家调遣。

最西边坐着的女医就是昨天边打人边讲解打人技巧的活泼女郎。

她本名叫赵旺娣,是凌河村赵里正的远方堂孙女,今年才十六岁,在族学里表现良好,学习用功,名列前茅,比家里一起过去读书的哥哥弟弟都厉害,每次考试都能得到奖学金。

现在毕业工作了,她在女医里也是学得最好的,每月赚得也比家里兄弟都高出一倍。

赵旺娣是个有主意的人,现在读了书从村里出来了,她也不愿再受家里人的约束,把她每月的工钱都死死攥在手心里,存到主家那里,等用时再支取。

还有就是她的名字也按照自己的心意给改了。她读了书,懂了许多知识,也不愿叫个作践自己的名儿。

她很喜欢一句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她就取新名叫作赵凌兰,希望自己能够凌绝顶、览众山。

今日一早吃过饭,凌兰就坐在医馆前进行义诊,忙得十分快活。只可惜敢过来让她看病的人就不大多,凌兰也知道原因,就笑着让维持秩序的同事给她往这边带人。

这回也是,凌兰面前空了,示意同事带人。

这回过来的小倒霉蛋是一家五口,凌兰整暇以待,微笑出诊。

孙家的两个儿子不安地站在女郎中跟前,孙大郎不敢抬眼看人,孙二郎倒是壮起胆子偷看女郎中,正巧撞上凌兰笑弯的双眼。

孙家母亲勉强坐在椅子上,凌兰先是诊脉,又细观了面色和舌苔,然后又进行了问诊。

孙母病情还属于能治好的那种,只是孙家家贫,吃不起几副药,平日里又吃不饱饭,身体营养跟不上,这病也就拖着没好。

凌兰是正经农家出身,自然很了解民间疾苦。她又看这户人家虽然兜里空空,身穿旧衣,但言谈举止有规矩也礼貌,身上的衣服再旧再破也是洗得干净补得齐整,这家人的手指甲盖里也没有泥儿,凌兰也就乐意多帮他们一把。

“你们先跟着护士去屋里艾灸,然后再按这个药方连续吃五副药。”凌兰见对面的人有些紧张的模样,打趣道:“嘿,你们敢去医馆里艾灸吗?我听别人说,有人谣传说我们这里是妖怪窝。”

孙大郎低头擦汗,孙母笑道:“你们都是善心人呢,白给我们这些贫苦人看病,怎么会是坏人。”

孙二郎也跟着说好话:“就是呢,您们都是女菩萨,那些人就是爱瞎说瞎编。”

凌兰眯眼笑道:“诊脉和艾灸免费,药钱减半,但也不是小数目,你们可以先开个一两副药,先吃着,再去挣钱攒钱。趁着我们医馆这几天做善事,多买点药,省得药钱恢复了你们治病就更难了。还有病人需要补养身子,吃点鸡蛋豆腐什么的,要不然病也不爱好。”

孙家人进了医馆里艾灸抓药,只是减半的药钱也不少,孙大郎掏空口袋,也就凑够了一副半的药钱。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