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这年代文后妈我不当了[六零](125)

作者:四时酒 阅读记录

向书记说道:“首长,近日有一位作者在报纸上连载了一篇小说,是以清河大队的试点为题材。”

他向首长解释了这段时间有关《清河乡之变》引起的讨论以及大家对于这本书提到的内容的关注。

“这位苏葵同志创作的小说, 一直以来都深受人民的喜爱。”他先是说起了这位作者以前写过的小说都受到了怎样的欢迎,然后道:“最重要的是,首长,这位创作小说的同志就是清河大队的人, 也正是她提出了这次试点建议。”

首长问:“就是这位同志提出了这个建议?”

向书记具体讲了讲当初的事,说道:“这位同志有能力创作出受到群众广泛喜爱的作品,作为提出者和参与者, 在作品中又能更深刻地反映此次试点事件。我们完全可以利用作品的特殊性,将其作为此次事件的宣传口。”

首长思考起来,问:“几位同志, 你们都有什么看法?”

韩文昌是听说过苏葵的文章的, 说道:“这位同志的文章我也听说过,确实非常受欢迎, 影响力遍布全国。”

另一位书记也关注过之前的事:“首长, 这次清河大队试点的事情之所以很快在群众中传开, 确实就是由这部作品引起的。”

又有人点头:“能够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首长,我认为可行。”

也有人有所考虑:“如果是文学作品,我们还要考虑到读书的门槛。”毕竟这个时代还有许多人是不识字的。

“这确实是个问题,不过我们可以将宣传队利用起来,像以前一样上面的同志领会,然后对下面的群众宣传。”

最重要的是,他们要拿出对这次宣传口的重视来,群众自然都会想到办法来参与。

经过他们再三讨论,确认了这个方法有利,在此之外,如果有其他的宣传方法,也可以再讨论,同时进行,多管齐下。

首长点了头。

有人提出:“就是这部作品必须要进行把关。”

作为宣传阵地,事关重大,当然不可能不经过审阅就随便让它成为代表。

首长笑道:“那这件事就交给宣传部的同志负责。”

*

此时,苏葵还不知道她的作品已经快要上天了,她正在接受京城来的教育部的同志的采访。

他们一共来了三个人,是教育部办公厅的两位干事,还有随行的一位《华夏日报》的记者。

对于这个“教育模范”,上级领导非常重视,如今国家教育水平还处在比较落后的时候,人才奇缺,能够多培养一个人才,就能为国家的贡献多出一份力量。

而现在他们面前的这位小同志,却以一己之力,带着一个班的同学都考上了大学,并且还创造性地提出了模拟和联考的建议,使整个江省在此次高考中都取得不菲成就。

这次对她的采访,他们亲自来到清河大队,又收获了一堆队员对“葵花又要上报纸了”的惊呼。

两位干事年纪都比她大很多,态度都很和善,“苏葵同学,我们想问一问,你是为什么想到提出这样的方法的?”

“我是想着既然国家给我们提供了资源,那就绝对不能浪费,将所有能统筹的力量统筹起来,大家集中力量,才能更好的进步。”苏葵说道,“能够大家一起进步,才能为国家奉献更大的力量。”

“好同志!”干事夸道,“自己有了成就,还不忘带着别人进步,苏葵同志,有这种奉献精神,这个教育模范你当之无愧啊。”

记者也笑了,说她的话记录下来,到时都可以直接登在标题上了,这个同志很有他们内部的作风啊。

他们又问起她的学习方法。

苏葵说起了自己当初制定的几轮复习计划,甚至给他们看了看自己打的时间表。

几人看着那密密麻麻的计划,先是惊讶,然后便是一阵敬佩:“苏葵同志,你这也太勤奋了。”

不只是勤奋,这样的学习强度,还必须拥有强大的自制力。

“至于班上的同学,则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制定不同的计划,针对他们的情况,我们成立了学习小组,每周开一次学习座谈会交流经验,还提出了一些比较有效的方法……”

苏葵就谈了谈她当初给班上同学说过的学习方法,记忆方法,还有她专门整理出来的重点笔记,按照这样来复习,事半功倍。

几位听得惊叹连连,读书竟然还有学习方法和记忆方法?好多他们都是闻所未闻,有些只是平时有个模糊的概念,而苏葵则是把这些全都系统化了。

“苏葵同学,听你这么一说,我发现我以前的书都白读了。”

也难怪人家取得这样的成绩了,有科学的学习方法,强大的自制力和统筹能力,她不成功还有谁能成功?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