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我就是不讲武德(31)

作者:顾青姿 阅读记录

吕匡渊看了他片刻,问:“幼文可愿跟着我读书?”

李令俞拒绝:“先生不知,我家官司缠身,如今不适合一心读书。”

她原本想试探问问江州案,如今看来,只有实话实说。

“父亲因为江州案入狱,我们一家人唯恐哪天会被发卖,不敢欺瞒先生。”

吕匡渊是真的喜欢她,犹豫再三问:“江州案你了解多少?”

李令俞摇头:“不太清楚,父亲让我别去打听,只要安守本分就好。家里都是女眷,我不敢大意。”

吕匡渊:“你多大了?”

“十六岁。”

吕匡渊神色复杂说:“我知道了。江州案牵扯甚广,确实不是你能打听的。至于发卖家眷,倒也不至于”

那就好,她要的就是这句话。尽管李尚说了不会被发卖家眷,但她不敢太信李尚的话。如果有可能的话,她还是想捞一捞李尚。

吕匡渊见他难得,十六岁,已经知道看顾家里女眷。

“我听闻太原王之前得了一副……”

李令俞没等他说完,就说:“我卖给他的,因为拮据,就卖了几幅画。”

坦坦荡荡,倒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好意思的。

吕匡渊笑起来,那老夫也该付你一些薄金才是。

李令俞:“送是送,卖是卖,若是想卖与先生,那日在街上我就开价了。”

吕匡渊一听她是宋彦光的学生,觉得有些可惜。

宋彦光收这几个学生正是辞官之年,这几个学生给他赢得了声望。他之后回乡守灵,再到入朝领外任职务,可惜了几个学生。

遂开口说:“你写几个字,我看看。”

李令俞也不怯场,挑了笔,就写了给裴虞的那幅画上的那首诗。

正楷端庄朴实,天真自然,颜真卿的字她学的尚可。

吕匡渊赞了句:“气势雄伟,舒展开阔,好俊的字。”

李令俞惭愧:“不过是学先辈的字而已。”

吕匡渊越发喜欢他,甚至提点:“还是要多做学问,莫要埋没了这笔好字。将来入朝,也好……”

他自己说的笑起来。

劝他:“江州案,已经不是区区江洲的案子了,你千万记得,别闯进来。”

李令俞“昨日听闻书院山长入朝,出任太子少傅。”

吕匡渊:“哦?是吗?”

李令俞心里鄙视,老头,他一跃就和你平级了,你就没点想说的?你可也是太子少傅啊。

李令俞见他不肯接话,就又说:“家姐夫婿任职御史台,前日特遣家姐归家,游说我,让我认了贪污之事,御史台便可出面为我说情,又说杨勃杨大人一身清正,横竖不怕被查,我等小民就不同了。”

吕匡渊皱皱眉,只是点了点头,还是没说话。

但反过来问她:“你为何不去求太原王,或者是求你先生?”

李令俞:“不能也不敢。”

吕匡渊:“为何不能?又为何不敢?”

她真掰不过这个老头,几句叹气:“先生问题太过老辣,我不敢回答。”

吕匡渊听得笑起来,有点意外她竟然知道,宋彦光收他们几个学生,不是为了教他们。

李令俞踢到铁板了,这老头死活不上钩,也对,他堂堂帝师之才,能让她忽悠了就怪了。

交浅言深,不过几句话,互相探了对方深浅,聪明人不会把话说的太深。

第16章 突然

李令俞告辞时,吕匡渊送了她一本书,让她看完后写一篇文章。

她笑着收下了。心说,这次也不是没有收获。

等她出了延年里,再回望,这里都是达官贵人之所在。沿着御史台墙外的大道走着,见远远过来一群人,步辇上还有一位姑娘。

前面的几个书生和她一样,驻足观望,等她走近问了句:“这是谁啊?这么大的仪仗?”

其中一个学子道:“你是外地来的吧?这是陈侯和陈留王,还有永康公主。”

等仪仗近了,李令俞和几个书生都垂首在侧,等着仪仗过去了,才才驻足观望了良久,陈侯,陈道止,其父是先皇义弟,异姓王封侯。

但那位勇武的侯爷直到快六十岁,才生了陈道止这么个老来子。

导致他和北宫的太上皇是异性兄弟,年纪却和当今圣上相仿。

陈侯为人谦和,声望极好,也是仅有的几个如今能进入北宫的人。

当今圣上待他一直如宗室叔伯一样,十分尊敬,但他一心做学问,只掌管编修撰述的职务。

那位永康公主,据说是当今圣上唯一的女儿,时年十八,定过亲,但对方因一场流感没熬过去。

至于陈留王萧鋆,传闻性情十分谦和,擅诗词,爱书画。在太后膝下长大,和陈侯十分亲厚。

陈留王这条路一路过去一直偏头在和陈侯说话。如此看来比太子忍得住气,太子已经跳脚,并重新开始择师。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