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穿书后我改拿种田文剧本+番外(86)

作者:暮闻朝 阅读记录

在反复的纠结,以及酸酸甜甜的心情中,叶青青迎来了当今圣上派过来的特使。

很快,她就因为忙碌,没有功夫和心情去纠结她的爱恋了。

原来陈阁老看过薛林送来的密信后,对信中提到可亩产千斤的红薯一物大为震惊。

他思虑过后,想着以薛林的性情,绝不会无中生有信口开河,便将此事直接禀报给了圣上。

圣上这段日子正为国库空虚,自己想修建一座摘星楼寻仙问道,户部却一直向他哭穷而苦恼。

骤然得知有这样高产的粮食,顿时欣喜如狂。

然而他的欣喜并非是因为推广种植红薯后,百姓食能果腹,而是因为百姓种植红薯后,粮食多了,他就可以借此增加税收。

如此一来,国库自然就充盈了,他也有钱可以修建摘星楼,寻求长生之道。

所以,他很快就派出了钦差特使,前往靠山村核查实情。

叶青青并不知道宣朝皇帝的真实想法。

她这会儿正忙着接待从京城来的那些官员。

此次前来的除了钦差外,还有几位户部专管农事的官员,以及接到传令,急忙赶过来的知县。

钦差姓于,是个话不多,肯干实事的中年大叔。

他到了靠山村,见到叶青青后,也没说什么废话,直接便让叶青青将他们带到了种植红薯的田地里,当场让人开挖。

这红薯到底是不是真如陈阁老的奏折上所言,能亩产千斤,自然是要眼见为实。

这一番动静,自然引的周围的百姓纷纷围观。

因为有官兵在,他们也不敢靠的太近,只敢远远的站着。

于大人带来的人手充足,再加上县衙的衙役们帮忙,只用了半天的功夫就将一亩地的红薯全都挖了出来。

红薯装进大竹筐里,一筐接一筐地上秤称重,旁边还有人执笔记录。

等将挖出来的整一亩地的红薯全部都称好,竟有两千三百多斤。

负责记录的官员来回算了好几遍,确定真的是两千三百斤,自己并没有算错,于钦差等一众官员们惊讶地好半天才回过神来。

虽然来之前,他们已经都听说了这红薯能亩产千斤,可是心里却并不完全相信,认为这红薯兴许是比其他的粮食产量高了些,可能亩产有个八/九百斤就顶天了,是下面的人想立功,为了说起来好听,所以虚报成一千斤。

毕竟这粮食有干湿之分,刚收下来时还带着湿气,自然会重一些,等晾晒过后,晒干了其中的水分,就会变轻。

其中差的那点数,便可推到晾晒上头去。

哪知等红薯挖出来上秤,竟足足有两千多斤,这远远超出了他们的想象。

这些红薯都是他们亲眼看着挖出来的,又是亲眼盯着过的秤,绝对的不掺一丝水分,比真金还要真。

亩产两千多斤啊!

真是天降福祉!大宣之福!万民之福!

于钦差等人还沉浸在震惊之中,那头围观的百姓们已是“哄”的一下议论开了。

原来有离得近的百姓,听到那记录的大人禀报说挖出来的一亩地红薯称过后,有两千三百多斤,立时便激动地手脚发抖。

亩产两千多斤,放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啊。

可是现在,却是实实在在地在他们眼皮子底下收上来的粮食。

这劳什子红薯,若是能叫他们自家种上,以后岂不是再也不会饿肚子了?

一众村民顿时嗡嗡嗡地议论开了,神情语气间尽是兴奋之色。

比起这些人,与叶青青走得近的那几户人家则显得平静多了。

这种兴奋激动之情,他们前些日子便已经经历过了,只是因叶青青叮嘱过,他们这才没有对外露过口风罢了。

现如今朝廷派下了人,想来定会推广种植红薯。

毕竟这可是能亩产上千斤的粮食啊,谁能不动心?

幸而他们与叶青青关系亲近,待明年春耕时,不用为红薯种子而发愁,至于旁的村人,能不能种上红薯,那可就不一定了。

提起这个,这几户人家都不约而同的羡慕了王婶子一波。

当日叶青青种红薯时,都与他们说过,可惜他们都没有当一回事,只有王婶子听了叶青青的,在后院菜地里清了一片地,种上了红薯。

他们前些日子去看过,只一小块地,收的红薯却堆成了小山高。

王婶子一家人乐的合不拢嘴,这个冬天都不必为粮食短缺而忍饥挨饿了。

一想到这里,赵二婶等人都悔青了肠子。

收完红薯后,于钦差一行人又逗留了数日。

品尝过叶青青亲手用红薯做的各种美食后,询问了叶青青红薯的种植方法,并记录成文,又挑选了一批品相好的红薯装运成车,于钦差一行人这才启程返京。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