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回要编的,是一本字典。
学习的过程中,阅读的过程中,总难免会遇到不认识的字词。有时候囫囵吞枣,联系上下文也能猜出其中的意思,有时候却会卡在这里,无法继续推进。
很多人遇到这样的难题,唯一的办法就是请教师长。但也有一些人,根本没有师长,那怎么办呢?
报纸发行之后,编修馆的信箱里收到的信里,就有一部分是询问某个字词的意思和用法的。这还是她们的报纸用了大白话的情况,如果是张本中那种佶屈聱牙的雅言,估计阅读门槛就能拦住八成的读者。
如果有一本字典,遇到不认识的字都可以在上面查询到,这样的问题自然就会大大减少了。
最重要的是,字典——用皇后陛下的话来说,它是工具书,没有时效性,只要爱惜使用,不弄坏了,就可以长长久久地用下去,甚至传之子孙。而一部分贫寒的学子,说不定可以靠着字典和报纸书籍自学成才。
要自学到能通过科举考试,或许很难,但是能读写计算,应该没什么问题。而掌握了更多的知识,就有机会争取更好的工作。
所以即便卖得贵一点,普通人家也会咬牙买上一本。
因而陆裳提出要编一本字典,立刻就得到了所有人的全票通过。
……
开明二年的这个夏天,注定会被所有人所铭记。因为如果从未来回看,会发现,所有欣欣向荣的种子,都是在这个时候被种下去的。
不过在这时候的人的感觉里,只觉得时间过得飞快。
大概人一忙起来,就容易失去时间的概念,等到猛地回过神来的时候,已经是寒来暑往,一年又将走到尽头。
这一年的年底,又发生了好几件大事。
第一件就是丰收。
今年依旧是一个风调雨顺的好年头,再加上皇庄出产的优良种子,更加科学的种植和管理方式,以及足够的肥料,最终得到的粮食产量,比原本预计的更多。
税收之事,也就成了所有人关注的重点。朝中官员们为了要不要多收税的事,吵得不可开交。
一方认为,这些财富留在百姓手中没什么用,不如朝廷收上来,用到更需要的地方。户部现在虽然是不穷了,可是钱这种东西,总不会嫌少的,只要能收上来,他们就能找到地方用出去。反正只要留下和原来差不多的粮食,就足够百姓生活了。
另一方则认为,这是百姓辛苦一年才有的收成,结果他们所得却还是跟往年一样,不利于提高他们的积极性。毕竟看到丰收的时候大家都很高兴,可如果自己亲手种出来的粮食,却不能享受半点丰收的好处,那明年谁还会努力呢?
因为贺星回一直没有表态,所以两边越吵越厉害,最后难免又差点在早朝上打起来。
直到这时,贺星回才表态,“朝廷法令,若是朝令夕改,时刻变动,百姓岂不也要时时担忧惊怖,连法令也不敢相信了,生怕什么时候又被改掉。如此,既无益于树立朝廷的威信,也无异于管理百姓。为了多收几文税而损害百姓对朝廷的信任,实非朕所愿也。”
此言一出,建议增税的一方便都有些不忿。
贺星回不由在心里叹了一口气,他们未必有坏心,所提的建议也是为了朝廷,只不过没有百姓放在眼里而已。在他们眼中,百姓是羔羊,官员是放牧者,到了该剪羊毛的时候,谁还会考虑给羊留下一部分毛呢?
可是百姓不是牛羊,他们会说话,会思考,会行动。
所以这种事,必须要在一开始的时候就遏制住。也幸好,贺星回正好有能够解决这件事的办法。
那就和第二件大事有关了。
经过了大半年的筹备和争论,初版的《商业法》终于修订完毕,随时都可以下发到各个官府衙门,等他们学习领会之后,明年年初就可以正式施行。
所以借着这件事,贺星回便提议,修订一部《民法》。
既规定百姓的义务与责任,也写明他们能够拥有的权利和保护。有了明确的法规法条,才能避免之前那种朝廷(官府)说什么就是什么,百姓除了咬牙忍耐之外什么都做不了的局面。
虽然自己现在是执掌权力的人,但是对贺星回来说,“法治大于人治”这个道理,已经成为了根植在脑海之中的理念。
权力只有在被束缚的时候,才是安全而长久的,否则只会无限膨胀,这正是古代无数王朝最终都走向灭亡的根源。
而且这句话不光对她有效,对下面的各级官员也是一样。
所以,在花费两年的时间收拾局面之后,贺星回认为,是时候把立法之事提上日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