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事业当先,男主靠边[快穿](102)

作者:木樨春 阅读记录

他们进系统两年,还是头一次遇到这么棘手的案子。

省里的老刑侦专家全部出动,案情分析研讨会,开了好几次都没头绪。为了这案子,听说还换了新设备,希望能在现场找出点蛛丝马迹。

“确实很棘手。”元锦捏了下眉心,继续往下看。

现场勘查、摸排走访的记录看完,她往上翻,将每一次的案发现场的照片拼到一起缩小。

缩小之后,能清楚看到地面的脚印组成了图案——

一个大写的字母S,每个案发现场字母下面分别带着123尾数。

凶手在现场留下的图案是硫的元素符号,原子数16。

硫是人体内蛋白质的重要组成元素,对人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凶手是想要杀死16个人?

这是典型的犯罪人格犯罪。

得尽快把这个疯子找出来,不然还会有更多的受害者出现。

元锦拿出记录本,把自己的推断写下来,埋头梳理目前查到的线索。

下午5点。

元锦到省厅安排的酒店办理完入住手续,放下行李稍作休息,跟虞昭他们一块去开会。

A城是临省省会,城市规模和人口数量,和江城差不多。

近些年国内的治安越来越好,不止临省,全国都没出现过这种固定日期、死者性别、年龄固定的连环杀人案。

部里对此案极为重视,派了副部长下来督办此案。

被抽调过来组成重案组的成员,有各省的刑侦专家,有学校的刑侦教授,有心理学教授。元锦要负责的内容,是梳理目前拿到的所有监控,发现嫌疑人后进行跟踪定位。

会议持续了40分钟,散会后大家分头忙碌。

元锦和虞昭、纪开诚,还有省厅的两名视听专家,部里下派的侦查专家一起,梳理视频资料。

每个案发地点方圆两公里内的监控资料,全部都放在分给他们的办公室里,要全部看完。

就算是用倍速看,看完所有的监控,也得好几天。

元锦跟几位专家老师商量了一下,将三名死者的身体数据、面部特征,写入筛选代码,加快查看速度。

“第一名死者在案发前,曾经出现在监控里。”虞昭激动按下暂停放大画面,“大家看看是不是完全对上了。”

案发前两个小时,死者出现在美术馆附近的监控中。他换了一身衣服戴着口罩和帽子,身上多了个背包,发色也变了。

“是他。”部里的专家看了眼虞昭的监控编号,敲了一行代码,在地图中模拟寻找进入美术馆的最佳路线。

元锦负责观看的监控里,也出现了死者的身影。时间是他第一次出现十分钟后,身上的衣服又换了一套。

到美术馆停电之前,死者凡是出现在监控中,衣服、打扮都不同。

“角色扮演?”虞昭大胆提出假设,“他们演的是007?”

第一个案发现场,没有凶手留下的任何生物痕迹,但是有死者的大量精斑。这些监控他们来回看了快10天,都没发现死者进入美术馆之前,穿的不是校服,而是进入美术馆之后才又换上。

凶手绝对是个疯子。

“凶手是如何操控死者换衣服的?提前安排路线指定换衣地点?”元锦摸了摸下巴,转头跟部里的于老师说,“每个换衣服的地方,应该会留下蛛丝马迹。”

假设是提前布置,案发至今最久的过了快三个月,近的也差不多一个月。即便是留下证据,凶手恐怕早已处理干净。

不过,可以试试将第三名死者死亡前经过的地点监控,再拿一份回来。

有犯罪人格障碍的人,犯罪动机普遍非常隐蔽,实施犯罪前会做周密的计划,尤其是系列性作案时。

此类人格障碍的极端者,会将每一次犯罪当成一场表演。

现场留下的硫元素符号,对凶手来说就是一种隐秘的,让自己感到愉悦的表演。

16号,死者17岁,死亡时间20点,中间的19是什么?会不会是一种更隐秘的暗示?

“不排除这种可能。”于老师拿起电话,通知负责排查的干警,将案发后到现在的监控再拷贝一份回来。

保存时长只有一周的监控,把主机带回来。

元锦坐回去,继续看监控。

7点多,晚饭送到。

所有人一块去会议室,一边吃一边综合各组的发现。

元锦听公安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分析了一通,垂下眼帘,安静吃饭。

教授的观点和自己一样,这是非常典型的犯罪人格犯罪,无论是作案手法还是信息传递,看起来都天衣无缝。

然而今天得到的线索不多。

除了他们发现第一个死者死前,换了很多套衣服外,暂时没有新的进展。

吃完晚饭,大家对着写满了各种线索和推断的题板,再次展开讨论。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