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零年代带着全家脱贫(71)
好不容易山窝窝里出现一个金凤凰,结果他们没有那个梧桐木,留不住。这不是在打他们的脸吗?
“你说说你们,非要说什么响应政策,给他挂个乡镇企业家的虚名,结果呢?这事办的变成这,还能有什么处理办法?”镇长弯指敲了敲桌子,木桌上的搪瓷杯一震一震的,站在他面前的干部悄咪咪的低着头。
“镇长,你不要着急,那位厂长说了,他还能再待着两年,帮我们建设这里。”有人出口打断了办公室里沉默的氛围。
“再不济,还有其他几个砖厂嘛。”其他人在一旁补充。
“能一样?”他瞪大了眼,“隔壁县城搞的那些砖厂工人赚多少,我们的小工赚的是他们的八成,长此以往,我们的经济是不是就被拉下了?”
“镇长,话不能这么说。”戴着圆框眼睛的文艺青年上前半步,抬起头说,“我们上次去调研的时候发现,那位黄庆喜同志在尽心帮我们发展,而且,在他的帮助下,已经有同村的一个小年轻接班了。”
“那位小同志,不会再走了?”
“他们家在那,肯定不会放着这么大的摊子拍拍屁股就走人。”文艺青年摇摇头。
听见这话,镇长脸色缓和了一点:“务必要让我们这里紧跟节奏,让更多的人摆脱贫困,过上好日子。”
“我们知道,您放心。只要越来越多的工厂建在我们这,生意多了,我们的乡镇居民未必见得比县城里的人穷。”
大家心怀热血,渴望把沙漠变绿洲,让人民摆脱贫困,把家乡建设的越来越好。
“这次的事情也给我们提了醒,敲了敲警钟,你们一定要记住,挑选干部时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要问清楚人家的意愿,要选上之后全都孔雀东南飞了,我们再怎么努力也发展不起来。”
“好,我们会注意的。”
孔雀东南飞,这就是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的最主要的特征,哪怕是王云山要去的t城也只是比这里更加北边的城市,附近的村民未必比这里过得好。
因此,调动也更加容易。他也不是个太急的性子,稳扎稳打的发展,总比一步登天之后坠入无限深渊要好。
第41章 老三
有些事情真的是上天注定,王老三最近跟着王云山一起跑现场,在无意间对他透露,他的弟弟,已经被t城的工厂招工招走了。
王老三继母最终和他父亲离了婚,带着最小的弟弟改嫁到了隔壁的隔壁,而王老三就带着这个同父异母的大弟一起生活。
对于这个给全家人争气的弟弟,王老三心里很是亲近,他第一时间把好消息告诉了王云山:“以后,他和堂妹也能相互照应了。”
这是在说带着孩子随丈夫北上的王云菊,王云山闻言,颔首:“你弟弟的婚事定了没有?”
“这还没有,我奶的意思是等他去了t城,自己谈一个对象,要是双职工家庭,也能早一步在那里定下来。”
王云山唔了声:“这话也说的对,不管怎么说你弟以后也是实打实的城里人了。”
“城里什么东西都要自己买,花销还大着呢,还不知道他一个年轻娃娃去了能不能顶得住。”王老三说出心底的担忧。
王云山摇头,心里轻叹:何止顶住了,他们夫妻两一辈子节俭,拼命打工,供孩子读艺术,送他出国留学,成功让他的下一代定居于大洋彼岸。
至于老两口退休之后,一对老人守着直播买东西,东西堆了一个房间,至死不愿意再去一次国外。
送孩子去外国读书这件事在农村足够引得轰动,而后得到最新消息的村民,更多的却是在感叹这么一对努力打拼的夫妇,老年生活不见得比他们快乐。
老观念和新观念的冲突终于显现出来,那孩子去了外国,三十好几奔四十的人,丝毫没有和妻子生一个孩子的打算。
这是让老人无法接受的,观念新潮流。
再加上孩子自己挣钱了,不需要他们帮着补贴。节约了一辈子的老夫妻报复消费,快递堆满了一整个卧室,床上,桌子上,椅子上全都是没有拆开的东西。
雏鸟离开巢穴,再也不会回头,也再不需要来自父母的接济投喂了。身后无人,望着别人家小孩眼热的老人,把前半辈子没有买到的,都一一实现了。
这也是个谈资,但是身处其中的老两口怎么想怎么做,谁也不知道。
身处舆论漩涡的他们到底知不知晓自己家的故事已经发展到这里也不重要。
那片流言蜚语里,唯一可能存真的消息就是老太太一片欢喜的跑去外国照顾儿子儿媳,和他们相处了一个月,明明已经退休的老人快速坐着飞机回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