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很了解康熙。一旦康熙露出忌惮他的苗头,他就立刻装病,不会让父子俩决裂。所以现在多做点事也没关系。
太监的确是来找胤礽。
不过事情不急,胤礽慢吞吞换好衣服,擦干头发,才去书房。
康熙前面跪了一片官员,看上去已经发了一次火。
胤礽到了之后,太监们才敢打扫屋内的杯具残骸,给康熙重新换上温热的茶水。
胤礽等太监们把书房收拾完之后,才从书房门口走进来,给康熙捏肩膀:“汗阿玛,谁惹你生气你让大哥去揍谁,可别把自己气坏了。”
康熙本来怒火焚心,被胤礽这一句话逗乐了:“你把你大哥当什么了?狗腿子打手吗?”
胤礽道:“大哥本来就想揍人,您一直压着他,不让他揍。这次有人惹您生气了,大哥终于有机会揍人,他一定非常高兴。
康熙无语:“你就纵着他吧。就算是亲王,他也不该随意鞭挞朝臣。”
胤礽道:“不随意不就成了?有罪之臣,又不到罪罚的程度,就让大哥帮汗阿玛鞭挞。”
康熙居然快被胤礽说服了。
他想了想,点头道:“好,下次让他来。”
说完,他又恶狠狠瞪了下面的官员一眼。
胤礽这才去打量跪着的官员,惊讶地发现曹寅也跪在其中。
曹寅算武官,夺情只有一年。虽然那一年已经在海外度过,康熙还是准了曹寅半年假期,让他好好为父亲尽哀思。
曹寅怎么进京了?
曹寅微微抬起头,然后又立刻低下头。
胤礽看着曹寅脸上并无担忧害怕神色,心里松了一口气。看来康熙生气和曹寅无关。
康熙也看到了曹寅的小动作,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对曹寅更满意了。
他知道,曹寅这个动作,是让太子安心,别担心他。这说明曹寅是真心待太子。
康熙就喜欢这种有着真心的臣子,所以他才对曹家爱不释手。
“给曹寅赐座。”康熙道,“你们继续跪着。”
曹寅谢过康熙,乖乖坐在凳子上,听康熙继续骂人。
在康熙骂人中,胤礽得知了现在的情况。
浙江民变。
嗯。
呃。
哈?!
这种事前世没有发生过啊!
在康熙一朝,的确出现多次民变。但在征伐噶尔丹之前,民变只发生在最贫苦的山西和陕西。
三征噶尔丹所耗甚巨,为了维持巨额兵费,朝廷加重了对地方摊牌。再加上出征时的劳役,大清各地都有此起彼伏的民变。
之后康熙便“无为而治”,压抑住自己所有的野心,只战战兢兢让这个庞大的帝国休养生息,从进取派变成了保守派。
所以说三征噶尔丹,完全耗尽了康熙的野心和心血,让他早期许多比较激进的改革都停滞了。
比如年轻时候的康熙,曾经派传教士去西方招揽人才,并编纂西学书籍,甚至有建立科学院的想法。
但后来他打消了这个主意,并且对引进西学也持以消极态度。
因为新的学问的引入,一定会引起朝堂动荡。他认为这个国家经历了多次兵灾,至少在他这一世只能学习文景,将大清的辉煌托付给大清的“武帝”。
乾隆:没错,大清的汉武帝正是在下!
胤礽跑偏的思想回笼,道:“浙江没遭灾没遇祸,前阵子阿玛还减免了税收,怎么民变了?这些民,是真正的民吗?”
骂了许久词都没重复的康熙的声音戛然而止。
他深呼吸了几下,接过胤礽递来的茶水一口饮下:“保成,为何这么说?”
胤礽道:“老百姓很坚韧。刚经历过三藩和台湾的兵灾,现在正是休养生息的时候,只要不被逼急了,就不会反。”
胤礽斟酌了一下语言,继续分析:“儿子知道即使汗阿玛减免了赋税,但地方官肯定也层层加派,收取额外的税费供自己享用和贿赂上官。浙江若能休养生息,定能很快富裕,所以他们搜刮起来也不会留手,知道不会激起民变。”
康熙眼皮子跳了跳,狠狠一拍桌子:“真是无官不贪吗!”
胤礽帮康熙揉了揉手,道:“贪得过了就该抓就抓,该杀就杀。他们自己也知道一身财富都是用脑袋提前兑付。儿子的意思是,江南那群官员都是老官油子,灾年激起民变就罢了,他们有借口脱罪。在风调雨顺的时候激起民变,这不是和自己的脑袋过不去?”
“在不该激起民变的时候,在不该激起民变的地方,这民变就有些意思了。”胤礽道,“咱们取消了剃头令,追封了朱家王,连在逃的朱三太子都封了王,同意他回国享富贵。这次民变也应该不是反清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