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农家子的科举奋斗路(361)

作者:辣椒终结者 阅读记录

远邻们看着大炎的海船馋得口水都要掉下来了,不过是碍于自己的技术不足,这才只能看着大炎的海船叹气。

这个时候将玻璃厂开去别人的地方,完全就是羊入虎口。

但是反观纱厂。

有穆空青这么一座大佛在背后镇着,穆空柳的纱厂早已经成功开遍大炎。

如今因着纱厂的缘故,大炎的布价全面压低,即便是最贫苦的人家,只要肯将地里种满高产粮食,一年下来的结余,也总能买上半匹普通灰布。

穆空柳正是一腔兴奋无处发泄的时候,听说可以直接将纱厂开去海外番邦,当即便放下了手上的事务,连夜赶回京城。

就在穆空柳琢磨着该怎么施展抱负的时候,被她惦记着的穆空青此刻也正同人商讨纱厂之事。

那日御书房议事,穆空青话说得含蓄,却足够永兴帝领会其中的意思。

或许永兴帝想不到别的什么,但掐住友邻的脖颈,控制友邻的对本国的态度这套,永兴帝可是用得纯熟。

不然,边关互市也就不会时不时地出现盐、茶限令了。

穆空青听永兴帝问话时只提“工厂”而不提“纱厂”,面上的笑意便不自觉地浓了三分。

真要论起国家层面的谋划,当世又有几人,能比得上在位半个多世纪的永兴帝呢?

穆空青摸了摸袖中的公文。

只怕要不了多久,他就得和谢大人一起,再回一趟永嘉书院了。

第135章 一个讲堂

欲要去海外开设工厂, 语言便是第一大难关。

说句不好听呢,如今但凡能够识字的人,在大炎境内都能过上不错的生活, 谁会愿意去海外冒险淘金?

穆空青自家纱厂要往海外开, 若是家中有信得过的管事愿意出海, 穆空青是不介意请人教授他们读书识字, 并学习番邦语言的。

同样的,如今有能力出海办厂的大商们, 应当也是不介意自家下人学习番邦语言的。

但朝廷大费周章签订的盟约,总不可能只为穆空青一家服务。

更不可能是专为豪商巨贾们服务。

若是海外工厂中一个大炎百姓也无,反而全数都是豪商们家中仆从,长久发展下去, 于朝廷而言可不是什么好事。

如今大炎境内成规模化的工厂,几乎都是穆府私产。

永兴帝如今信任穆空青,日后却说不准。

所以在永兴帝提起开设工厂之事时, 穆空青选择在第一时间便将其中利弊坦言相告。

永兴帝听了穆空青的话后微微蹙眉。

联系到先前工部尚书令工部匠人们习字一事, 永兴帝自然便以为,穆空青是想着令百姓也能人人识字。

他并非好用愚民政1策的君主, 如今在百姓温饱基本无虞的情况下, 若是能启民智,他倒也乐见其成。

只是……

“何其困难。”永兴帝叹道。

穆空青闻言,再看永兴帝的表情,便知道他怕是想歪了。

说实在的, 哪怕是数百年后的太平盛世,只怕也不敢拍胸脯说,我朝百姓人人识字,更遑论如今。

穆空青都没敢有如此壮志, 却不想永兴帝心里竟惦记着。

穆空青唇角微微上扬,温声道:“陛下误会。不知陛下可知晓水泥厂的工人,都是如何招来的?”

永兴帝一怔,便知自己当真是误会了穆空青的意思。

水泥厂干系甚大,永兴帝如何能不知。

他略一思忖道:“穆卿是想,同当初你办的那讲堂一般,招募有意前往海外的百姓?”

穆空青点头应是:“我朝文风鼎盛,若百姓家中有富余,不需朝廷指引,百姓自当会去习字读书。”

“可人皆惜命,出海之事风险甚高,家境富裕的百姓,又有几人能容家中子弟冒此风险?而那甘愿冒险一试的百姓,却未必能掏得起笔墨束脩。”

穆空青将袖中的文书取出,递交至永兴帝的桌案前:“水泥厂的讲堂无需束脩,听讲者只需同工厂签订身契,许诺日后至少为工厂劳作十年。时至今日,讲堂名额早已供不应求。”

从古至今,能捧上“铁饭碗”的活计,素来都是被大多百姓所青睐的。

莫说身契上定的十年了,就是直接定上一辈子,只要能管温饱,也照样有百姓前赴后继。

只是海外工厂毕竟须得背井离乡,若是要定身契,自然也不能同水泥厂一样半月一休沐,直接叫人十数年回不了家。

穆空青道:“如今海外工厂一事初启,所用之人必然还得是我大炎百姓。故土难离,因而微臣提议,身契之事,或可放宽。”

穆空青交予永兴帝的那份文书中所提议的,便是如水泥厂招工一般,令有意出海者,入番邦语讲堂听学,同时签订身契。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