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夫人她又往家里领姑娘了(850)
毕竟,他们的将士们甘愿常年远离家乡,戍守边关,保家卫国,所为了的,可不就是家乡的父母妻儿?
但也正是因为即便是心里被“名流千古”的名声所负累,以至于这些年里也做过不少错事的盛安帝,都无法容忍这两人的所作所为。
所以对这个与原古国的神秘“国师”的身份高度契合的秦五岳,以及被太子赵牧野“适时”呈到他面前的,五岳一系的大大小小的官员,这些年来在朝中渗透情况。
包括但不限于科举的,或者像某个知县那样,通过运作,变相买官入仕的。
相比起来,那些盘根错节,却也正是因为在南国盘踞太久,更不愿意南国陷入战火纷争之中的勋贵们,倒是没有那么面目可憎了。
这是一道虽然艰难,但并不难以做出抉择的选择题。
盛安帝终究,还是决定暂时放过他这辈子都耿耿于怀的,曾经仗着位高权重,而他新帝登基,年幼掌权,而挟持朝政多年的那群勋贵。
“只要他们不再试图左右超纲,贪权揽权,朕可以暂时不动他们。但如果,如果他们敢再不识抬举……
太子,即便是朕百年之后,朕也绝不允许有这样的情况发生!
这南国,是我们赵家的江山,也只能由我们赵家说了算,绝不能任由他人指手画脚!”
这是盛安帝心中最大的执念。
提及自己年轻时候的事情,盛安帝依旧意难平。
但毕竟他最痛恨的那人和那人的子嗣后人,整个孙家,已经被他亲手连根拔起。
盛安帝又心知自己时日无多,即便现如今,太子和朝臣们还会将譬如今日这样的大事,禀到他的榻前,但早已不是他在真正拿主意了。
与其自己在这里强咬着不愿意低头,但最后儿子和大臣们都左右为难,还不如暂且放一放。
盛安帝多少,还是对自己年轻时候立下的目标,做出了退让。这是第一次,但并不会是最后一次。
对此,不管盛安帝心中是怎么想的,至少他身边的几位重臣是松了一口气。
对于这几位盛安帝的心腹老臣来说,他们这位陛下对那些世家勋贵的心结,再没有人比他们更清楚了。
而赵牧野虽然对那些勋贵也有提防,更喜欢用清流新贵,但至少没有一定要收拾他们的想法。
可是他们几位在朝堂上数十年,怎么可能与那些勋贵出身的大臣们,真的都一点儿交情也无?
不过是,左右为难罢了。
现在好了,既然盛安帝愿意松口,只要那些老友们能够识趣一些,管束好后辈子弟,至少家族不至于被倾覆。
赵牧野不在乎这些老臣们的想法,不过对盛安帝的话,他也没有拒绝。
“父皇,您放心,儿臣定当像您从前手把手的教导儿臣一样,亲手将云霄教导长大,定会让他成为比儿臣更优秀的,南国未来的下一代继承人……”
绝不会让儿子步上自己的后尘。
不管是被父皇猜忌,还是因为父皇有了新的宠妃和更宠爱偏心的儿子,而将自己这个嫡妻所出的太子,置于尴尬之地的遭遇。
赵牧野甚至已经做好了,等他儿子到了能够独当一面,成为一个合格的新任帝王的时候,他就将手上的位置和权柄都交出去,自己带着妻子退位云游去的想法。
据说妻子的母族家乡在一个风景秀丽,文人如织的地方。虽然算不得多富庶,也没有华京城的繁华,但却别有一种美好。
自打入了宫,虽然妻子一直在做好一个称职的太子妃,从来没有过半句怨言,甚至颇得宫中几位娘娘的认可。
但偶尔,妻子还是会忍不住流露出对婚前几年,在家乡守孝之时,那虽然简单清苦,却自由而温馨的生活的向往。
左右有父皇这个先例在前,他也没有广开后宫的打算,日后若是太子妃多生几个孩子,那便将他们丢给二弟教导,教他们怎么好好做一个贤王。
兄弟齐心,其利断金,才能将南国发展的更大更好。
若是他运气不好,只有这一个孩子,那也只能怪这臭小子命不好,不像他这个当爹的,能够拥有几个全心全意忠诚他的兄弟,和两个从小就将他视作榜样的弟弟。
大不了他多费心思,好好教导,让这臭小子早些支棱起来。
而且,还有尚家的几个小一辈儿呢不是?
想到尚云闻的媳妇儿现在也怀了身孕,二弟三弟也成亲有一些时日了,想必也快要有好消息了,赵牧野琢磨着,回头得跟太子妃商量一下。
这两个孩子年岁相差不多,以后或许也可以像他跟尚云闻一样,放在一处教养,一起长大!
就是不知道,那对夫妻舍不舍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