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白富美六零年代创业史+番外(174)

作者:诵持 阅读记录

“所以你们是……分工合作?!”

校嘉华灵光一闪,似乎又想到什么了不得的事。

她把两个儿子抱起来,亲了又亲:“大宝,石头,你们俩可真是我的幸运星!”

.

校嘉华把两个孩子送到学校,立即回了太丰县城。

她马不停蹄,去国棉厂找到仝其芳,第一时间要求暂停棉衣生产的培训。

仝其芳感到困惑:“为什么要暂停?趁这两天维修缝纫机,大家都在积极学习,争取尽快攻克每一个环节。”

校嘉华:“仝姐,如果您让所有工人去,都去学习每一道工序,每一个流程,等她们成为全才,完全掌握下来,至少也要十天半个月。问题就出在这里!”

校嘉华继续分析:“倒不如让她们选择一两项,自己熟悉、擅长的工序。大家按照每一个环节,分组划区,互相配合,而不是各做各的。让每一件棉衣,真正在生产线上流动起来。分工合作,各擅其长,这才是真正的流水线模式!”

仝其芳是个聪明人,一点就透。

她恍然大悟道:“确实是个好办法,一开始我怎么没想到呢?都怪我,还是老式的夫妻作坊思维。我只想着把一件衣服做好,没想着怎么把一批衣服做快!”

校嘉华想到校大宝和小石头,也笑了:“是啊,几岁的小朋友都知道的道理,我们这些大人,却当局者迷了。”

改革后的培训,效果是显著的。

技术熟练的老大姐,单独成立缝纫组,把缝纫机踩得极溜。不擅长踩机器的年轻姑娘,则负责勾边,盘纽扣,塞棉花……

所有人分工合作,各司其职。一张棉布从打板裁剪,到缝纫加棉,再到装饰质检,从头到尾,严丝缝合,被安排得明明白白。

工人们术业有专攻,随着技能一天比一天提高,不到一星期的时间,三百件棉衣就下线了。

这比原来计划的生产效率,足足提高了两倍。

质检过关后,仝其芳带着样衣,赶到供销社公司,激动地去找校嘉华报喜。

“妹子,你快看看,咱们自己做的棉衣好不好?跟上海服装厂的比,怎么样?”

校嘉华摸着棉衣,心里也很振奋。这些棉衣质量、做工,都不亚于大厂产品。而且,她们用的是边疆最好的长绒棉,在面料上,甚至还高出大厂一个档次。

最重要的一点,由于原料、工人都是自己的,国棉厂的棉衣,在造价成本上,也远远低于上海服装厂的。

物美价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棉衣行不行?我说了可不算,投放到供销社,老百姓买账了才算数的。”校嘉华谦虚道。

事实再次证明,求大于供的年代,好东西但凡物美价廉,一定会受到群众的追捧。

校嘉华特意吩咐苗小麦,把国棉厂的棉衣,混进上海厂的棉衣里,共同售卖。几天之后,上海厂的棉衣销量变动不大,但是国棉厂的棉衣,已经售罄了。

还有几个供销社的社长,亲自跑到公司,堵住校嘉华的办公室,要求她优先增发国棉厂的棉衣。因为,他们已经在口头上,“欠”了顾客好几件呢!

货品质量过关了,解决产能是关键。

仝其芳把情况反馈到县里,县领导看到效果,立即给省里打报告,追加缝纫机的数量和规模。

仝其芳也调集工人,又增加了一条棉衣生产线。他们继续沿用之前的培训方式,每个人的特长,都得到发挥,大家都进步神速。

不到半个月,全城老百姓们都已经知道,国棉厂效益好,连棉衣都做得便宜、耐穿又好看。

考虑到群众手中,布票、棉衣票有限,校嘉华和仝其芳在产量上,一直把控得非常严。

可是,等到外县、外省的人,都悄磨叽地跑到本县来购买时,仝其芳就不得不向县里申请,从外面招聘新员工,再次扩大生产线了。

这次招新范围很大,不少人为了这个工作岗位,各显神通,挣得头破血流。不管怎么样,工厂还是为县里解决了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

“笑笑妹子,这么多人报名,咱们该怎么选呢?”

仝其芳如今,都快养成“遇事不决,先问笑笑”的习惯了。

校嘉华可不想越俎代庖,“仝姐,以您的能力,这些小事,还能难倒你?”

她还有大事要办。

.

对校嘉华而言,她每天最重要的事,不是工作,而是去医院、药店看看。

但凡遇到适合跌打枪伤的药,甚至抗生素,消炎药,她都会买下来,第一时间给白恪言寄过去。

自从上次和白恪言通完电话,校嘉华口撕陶燕,战友们都知道了,白同志有个性格……嗯,很鲜明的妻子。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