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七零年代二婚妻(132)

“妈听到你考上大学高兴坏了,差点儿就买了鞭炮去你婆家放。”

“那可不,我闺女这么好这么优秀,放两串鞭炮算啥。”

陈桂香抱着放放不撒手,闺女受了这么多苦,现在可算苦尽甘来,还有了个孩子,这就说明自家闺女啥问题都没有。

想到小岭村的卢家,现在乌烟瘴气一团糟,陈桂香心里想想都解气的不得了。

这个年过的格外热闹,每天吃好喝好,张巧儿感觉这辈子都没今年这么高兴过。

年后,赵家就今后的生活安排开了个家庭会议,现在的情况是,赵东林佳慧跟美香要去省城读大学,是把三个孩子留家里,还是一家子带着孩子去城里住,得尽快拿出个章程来。

“我总觉得去城里花销太大了,还有家里一摊子事,我不大舍得丢下。”

带孩子一起搬到城里住这件事之前已经提过一次,当时张巧儿态度模糊,没说好也没说不好,到了决定的关键时刻,她是真的不大舍得背井离乡。

老话说的好,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狗窝,省城再好再繁华,那也不如家里的屋子住着舒服。

婆婆这种想法佳慧能够理解,老人家年纪大了,一辈子没出过远门,心里其实是非常惧怕面对新环境的,而且他们节省了一辈子,去城里处处都要花钱,肯定会非常心疼。

可就这样把孩子放在家里四年她也舍不得啊,那不就成了留守儿童了嘛。

省城离家不过一百多公里,这点距离要是二十一世纪是不算啥,可在七十年代来说,折腾起来真的挺烦,比如县城到镇上的公交,一天就两班,错过时间就没了,从省城到县里,还要倒几班车,真的特别不方便。

“妈,我非常理解你的想法,其实我们离开家心里也很舍不得,但为了这个家的前途,努力考上大学走出去。我的想法是,黑蛋已经大了,可以去省城的小学上学,城里的教育跟咱们农村不一样,孩子会变得更加优秀。我的想法就是,如果孩子长时间离开父母,对他们的成长是不利的,这几年咱们多吃点苦花点钱,对孩子而言却能受益一生。”

佳慧有理有据的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赵东林率先点头表示了赞同,美香也觉得嫂子说的有道理,上次去县城考试,县城的孩子看起来就比乡下的孩子赶紧懂礼貌,要是去省城,那不是比县城更加繁华嘛。

论口才,是个张巧儿也比不上佳慧,赵满柱跟往常一样,抽着旱烟没说话。

“那……东林,你怎么说?”

“去城里爸妈肯定跟着辛苦,但我私心里也是想一家人过去,我们考大学是想提升自己,给家人更好的生活,把孩子丢家里,总有照顾不到的地方,如果有这个可能,还是想带着他们。”

这话的意思也是想一家子去的,张巧儿这下没了借口,只好应下。

“那行吧,那咱们得赶紧准备起来,房子得去找吧,还有家什什么的,能带的自己带,到那啥都要花钱,跟个无底洞一样。”

“那咱们先去找房子,说不准能找到家什齐全的,那也不用带多少东西。”

“恩,过几天就去。”

两个学校的开学时间都是三月份,他们得在二月把房子落实下来。

正月十一,赵东林出发去了省城,出发前佳慧跟他说了自己对房子的要求。

首先要干净整洁,离学校近,周边有小学,邻居们也要好相处,有人情味。

孟母三迁的故事大家都是知道的,居住环境的好坏对孩子的成长能产生一定的影响。

“咱们家现在有差不多两千块钱,咱们按年租,百十块钱内都能考虑,如果实在好的,一百五以内也行。”

租房的事佳慧非常放心的交给了赵东林,他在部队这么多年,又回村做了两三年村支书,各方面的能力都很出众,佳慧相信他会找到一个适合自家居住的房子。

赵东林进了省城,先去学校转了转。

吴东大学是老牌的大学,大革命期间荒废了,国家开放高考后,学校进行了修理,杂草什么的都已经清理干净,墙壁也重新粉刷过。

赵东林原本只想看看就走,却在校门口看到了一个拿着扫帚扫地的老头,他心念一转走了过去。

“老人家,请问您是在这个学校工作的?”

老人家行动有些迟缓,带着个眼镜,头发花白,听到赵东林说话,缓缓的转了过来。

“啊?你说什么?”

老人家不知道是没听清还是听力不大好,赵东林把声音加大了又问了一遍。

“哦,我不是,我就是个看门的。”

一个年迈的老人家,过年期间还在学校里看大门,这种人物设定,不知不觉间就透出了一丝孤独,很让人同情。

洲是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