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前世互换灵魂+番外(134)
“赵何这一生是不出挑的。”
“赵国能数得上的君主也就赵雍了。”
庄语走上前去,扫视两眼眼前并不熟悉的人。冷声道:“若是你们生在春秋战国能活下来就不错了,更谈不上留名。当时的处境哪个国家能屡抗强秦?也不知哪里来的底气让你们对一个守得住国土的君王品头论足。”
她的话有些过激,议论前人这种事是生活中很常见的。
那两位正打算开口说教,秦老师走了过来。
“小语,你来看一下这个。”秦老师道。
等庄语走后,方才议论的两位不约而同道:“难道这就是庄语?”
庄语,一个一己之力对先秦文学做出巨大贡献的年轻后生。许多人说庄语的有些观点论证不足,不能支撑起一个结论。
她当然知道这些,就连一个古字想要证明他的现代意思都要在古文献中找出十处或更多个例子。但先秦能被考究的文献太少了,先秦的民风风俗更少之。
近两千五百年的时间,期间文明发生了无数次的更迭。
譬如孔子推崇的礼教文化,虽然没有一个诸侯国以儒家治国但是先秦人们对礼教的恪守是发自内心的。
后来开始大一统,再后来封建□□王朝。礼仍然有阶级的表现,但在日常生活中变得微乎其微。
“斯以为赵惠文王的一生足够优秀了。”庄语突然又回头说了一句。
像她的很多文章一样缺乏依据。赵惠文王的功绩确实称不上多。他屡抗强秦守住了赵国,这本身就很了不起。
这是一个母亲的肯定也是一个母亲的私心。在庄语眼中她的何儿已经很了不起了。
比起赵雍,被称为‘赵惠文王’的赵何这一生好像并没有什么功绩。有人说是因为赵何身边的人都太优秀了所以他才不那么出挑。
但在遥远战国时期,作为赵国的王上,赵何不止一次想母亲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母亲曾说她能知道自己这一生做的所有事,母亲会不会看见他把父亲打下来的赵国守住了?
唯一纵容他任性的母亲在他幼年离世,十岁那年赵何变成了王上,此后再没有人告诉他,‘有时候是可以任性的’。
母亲,何儿好想在您身边任性一次。
庄语成为了一名大学老师,教授古代汉语。
有学生问:“老师,为什么我们的课本上都是先秦的文章?”
先秦离现代太远了,文章大多晦涩难懂。
庄语反问:“大家觉得历史上哪个朝代应该被重点讲解呢?”
有人说唐、有人说宋、甚至有人着眼于辽、夏、金、元。
庄语道:“大家觉得唐朝在历史上的时间长,唐存在啦289年,清朝离我们最近的封建帝制王朝存在了276年。”
“老师,宋朝存在的时间最长。”有同学说。
“非常好,这位同学的文学常识积累的应该不错。宋最长,319年。那么请问大家知道春秋战国一共多少年吗?”庄语最后问。
手机百度的时间很快,接着就有同学回:“481年。”
庄语点点头,“481年。”
“同学们,就是在这481年中华夏的文明向前迈进了巨大的一步,这一时期萌生了大量的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儒家、法家、道家等等,他们的思想到现在都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当时的治国之术、为人礼节也被大家所言传。只不过有时候我们并不知道出处罢了。我们手中的每一个古文献都是历经了两千五百年之久流传下来的,他们经过时间的审视成为经典来到我们面前,皆是精华之作。古文固然难读,但精细琢磨,这些都是先人的毕生所得。你们尚且年轻就聆听先人教诲,这何尝不是上天的奖赏。”三尺讲台上面的人无比自信说着这些话,“用心学这些文章,更要用心感受传递的文化。”
庄语比任何人觉得古人是鲜活的存在。
“老师,你说赵武灵王饿死前在想什么?”有一天她带了一个很有灵性的学生,学生在和她交流时突然问到了赵武灵王。
“他会不会在后悔让位给赵何?”学生问。
庄语想了很久,摇摇头,“不会。”
“老师你为什么喜欢先秦史?”学生又问。
“一生君王万古秋,史书上一句‘春秋战国’带过了无数人的一生。”庄语回。关于那位女子的记载更是不甚了了。
下班时是下午六点钟,前几日下了几场大雨,今天的晚霞红橙相间铺满了西边的天。很多人拿出手机拍晚霞,没过多久朋友圈里都成了天空的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