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年代文里不让我爹犯错误(295)

作者:金谷飘香 阅读记录

要说,五一很幸运,赶上了征兵。

“上山下乡”的政策一出来,参军入伍是最好的出路。部队上学校条件比较好,选拔也很公平,只要表现突出,都可以参加文化课考试,通过后就有机会上大学。

这个政策,影响很深远。

不过短短几年,全日制、半工半读制、业余制大学,如雨后春笋一般冒了出来。工厂办职工大学,地方上办农业大学,还有各种技工学校、农机学校、卫生学校、畜牧学校,培养了各种各样的专业人才。

知识面扩大了,受教育的机会增加了。当然,不利因素也有,考核没个统一标准,学员们的水平参差不齐,教学质量无法保障,引发了一些问题。

而目前阶段,教育革命提上了日程。

夜校恢复了,田大旺继续上课。他要拿下大专文凭,不能半途而废。

孙梅英工作一忙,就没心思学习了。

她把业余时间用在了织毛衣上。小苗的,五一的,三子的,还有冬子和梅子的,一件接着一件,就像毛线不要钱似的。

远在营区,柳冬生收到了一个包裹。

打开来,是一件蓝灰色圆领毛衣。孙姑姑说,这是生日礼物,穿在里面暖和。

柳冬生没舍得穿,像宝贝似的珍藏着。

再过几天,就满二十五周岁了。

他想等小苗回来。

小苗走后,就未收到来信。父亲说外派人员任期不确定,一般是两年。也就是说,等到明年小苗就回来了。

柳冬生盼望着。

他在心里打好了草稿,等见了小苗,就说出来。

这点心思,自然瞒不过家里。

那天,冬子跟柳进原一打听,柳进原就猜到了。可他装着不知道,只是跟苏红霞挤了挤眼。

自打小梅翻出了冬子的宝贝,他们就明白了。高兴的同时,又有点担心。冬子跟小苗离得那么远,见面可不容易。短期还好,长时间哪行啊?

柳进原想起了江立峰。

按说,冬子转正后,就要去京城。

可一年过去了,还在营区呆着。

柳进原觉得挺好,只要上面不点名要人,就留在基层好了。听说,江立峰靠边站了,选拔人才的事儿也就搁下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才能走得更长远。

作为家长,柳进原对冬子一向严格要求。

“男孩子不摔打一下,哪行啊?”

可对梅子,柳进原一片柔软。

他托战友打听了一下,跨军区调动是否可行?他想趁着梅子外派,转到军分区。不管做什么工作,先离开那边再说。

过了“元旦”,高校工作告一段落。

柳冬梅调到了军分区。她进了政治部,做宣传工作。

回到大院,倍感亲切。

这是她小时候生活的地方,有着温暖的记忆。报到的第一天,她去家属区转了转,还特地找到那栋红砖小楼,仰着脖子看着。

阳台上晒着衣裳,有大人的,也有孩子的,不晓得谁家住在那里?

院里变动很大,叔叔伯伯们有的调动了,有的退居二线了,还有的靠边站了。

这跟政治有关。

柳冬梅不感兴趣,把心思放在了文艺方面。她跟文工团接口,不是写报道,就是做总结,相对简单一些。

第146章 .信号

*

新年伊始,有各项计划。

田小苗除了翻译工作,就是收集各类信息,包括政治类的,经济类的,军事类的。当然,侧重点还是米国方面。

正如她预料的,米国新总统宣誓就职了。上台后,就换了个玩法。米国出钱出枪.炮,让越南人自己打仗,米军逐步撤离。

这一变化,立马捕捉到了。

田小苗把相关信息发到国内,跟前期整理的资料对应起来。国内很重视,回电说:“事无巨细,一并发回。”

田小苗和江黎明加班加点。

这些信息都是公开的,电视上、报刊上、广播里都有播报,可字里行间藏着什么用意,有待分析。有时候,一条看似普通的消息,寓意很不一般,甚至预示什么。而一些看似重大的新闻,却可能是烟雾弹,为了转移视线,掩盖什么。

这是田小苗最擅长的。

她把相关信息分拣出来,一些关键词加了说明。还有信息之间的关联性,捋出了时间线,前后一对照,就能抓住要点。

信息源源不断地传送回去。

他们这个小组的工作,引起了某位领导的注意。负责国际问题的刘主任找到梁组长,了解了情况之后,想把人要过去。

“老梁,把人搁在我那边吧?”

“老刘,这是我好不容易挑选出来的,你可不能挖墙脚啊……”

“老梁,你这边是面向港澳台地区的,把着欧美问题算怎么回事?”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