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年代文里不让我爹犯错误(242)

作者:金谷飘香 阅读记录

柳进原笑道:“小梅,爸爸给你织毛坎儿……”

不晓得触动了哪根神经,柳进原尝试着学编织,就把小梅的毛衣拆了,想织件毛坎。可这是个技术活儿,一时半会的还未成功,那半成品也不敢拿出来,怕娃娃们笑话。

其实,梅子早发现了,还拿给冬子看。

柳冬生佩服得五体投地。像父亲这样“文武双全”的,真不多见。

对柳进原,柳冬生打小就很崇拜。

生日这天,他跟着柳进原去了军事学院。

在展览室,柳进原指着一排锦旗,说:“这是学院获得的表彰,自打创建以来,为部队培养了众多高级军事人才,这是学院的办学宗旨,将继续发扬光大……”

柳冬生听着,两眼放光。

他希望能考上军校,并一直做着准备。

刻苦学习、锻炼身体、磨炼意志,一样都不少。

*

第二天,是跨年之夜。

高校举办了新年文艺汇演,各个系都出了节目。

轮到外语系时,林恪静和江黎明等人挎着手风琴登上舞台,一口气演奏了三支苏联歌曲,气氛很热烈。

田小苗照例当观众。

她仰着脖子,盯着舞台,可思绪飘向了远方。再过两个月,她也满十八岁了,成了真正意义上的青年。

在紧张忙碌中,迎来了一九六二年。

新年伊始,有很多工作要做。

上面召开了七千人大会,总结经验教训,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接着,对公社核算做了改进,进一步明确生产队作为基本核算单位,30年不变,提高广大农民开展集体生产的积极性。(注1)

政策下发后,田秋山很激动。

以前怕有变化,这一下吃了定心丸。他召集社员们开大会,嗓门抬得老高,唾沫星子都喷出来了。

“社员同志们,以后不搞平均主义了,不吃大锅饭了,自家生产小队搞得好,就能多打粮食,多分红……”

社员们交头接耳,也很兴奋。

为了种好责任田,想了不少法子。犁具要换新式的,犁得快,效率高。水浇地要扩大,这样才能保证收成。还有家庭副业也要搞起来,养猪、养鸡、养鸭,公家统一收购,自家也能改善生活,还能拿到集市上销售,换几个零花钱。

农村干劲十足,自然有收获。

到了夏收时节,夏粮喜获丰收。

一个是精耕细作的结果,一个是老天爷开眼,风调雨顺。

多打了粮食,就能多分口粮。

完了公粮之后,田老汉家分了二百多斤小麦。这可是头一回啊,他跟袁氏算半个劳动力,能分到麦子就心满意足了。

这一回,家家户户都蒸了白面馒头。先尝尝味道,以后再省着点,能吃到来年夏收,正好接上气儿。

夏播过后,稍有空闲。

农村干部开始了轮训。一个是对政策的领会,不能跑偏了。另一个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怎么种地,看起来很简单,其实学问大着呢!”

灌溉、种子、化肥、农药等等,农业技术专家讲得头头是道。

在边疆地区开垦荒地,搞机械化大农场。培育良种提高亩产,推广玉米、红薯等高产作物,还有农药、化肥也开始使用。

一切都是围绕着粮食展开的。

山区机械化程度低,就从水浇地上下功夫,多灌溉农田,就能多收粮食。

田小苗看着报纸,思考着。

在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集中力量才能办大事。八十年代搞农村承包责任制,是建立在完善的农田水利设施的基础上,靠着良种、化肥、农药,还有机井、水电、灌溉等,才发挥出了效力。

没有这些,单产提高无从谈起。

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种子培育不是一年两年就能完成的,而是靠着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多年的艰苦努力,是几代人咬紧牙关创造出来的。

集中力量办大事,也唯有集体才能做到。

没有什么“一包.就灵”的奇迹。

看看周边邻国,六十年代水稻亩产三四百斤,二十一世纪了还是老样子。这就是差距,从未有过创新,也从未有过农业改造,就像时光停滞了,停留在了落后的农耕年代。

围绕着农业,国家做了很多安排。

按照原定计划,城镇人口要继续减少,上半年减了700万人,下半年要减少450万人。机关单位也在精简,该合并的合并,该裁撤的裁撤,计划精简94万人。(注2)

这个力度非常大,进一步减轻了农村压力,也缓解了城市粮食供应紧张问题。

而减少的城镇人口,大部分回了农村。

国家给了补贴和安家费,从此靠种地养活自己、养活家庭。有无奈,也有怨言。可为了长远发展,不得不为之。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