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文里不让我爹犯错误(219)
公社只好咬咬牙,往各生产队摊派。
田秋山扛不过去,只好挤出来一点粮食。
这么一来,缺粮就更严重了。
村办食堂的伙食越来越差。
高粱面饼子一小疙瘩,玉米粥稀溜溜的,都能照出人影来了。这时候,有社员提出领口粮回家做吃饭。村里哪敢同意啊?甭说领口粮,就是一粒高粱米都不能领。
有社员咬住了田老汉。
“田支书,那田大伯一家咋领回去了?”
“呃,人家家里有病号,年纪也大了,属于特殊情况……”
像田老汉这样领了口粮回家的,有好几户。
可那是收秋前,现在说什么都晚了。
食堂里吃不饱,就自个儿想办法。
社员们在自留地里种点青菜、萝卜,去林子里转悠着打点野味、捡点柴禾。铁锅都当废铁捐了,就用瓦罐代替。
社员们捣鼓吃的,田秋山装着看不见。
反正山高皇帝远,公社里管不着。
吕秀蓉晒了不少干菜,派上了用场。
许凤莲家娃娃多,一个一个都长大了。老大和老二都娶了媳妇,生了娃娃,消耗很大,她就把目光瞄向了公爹和婆婆。一到饭点儿,就轰着娃娃们去东院。袁氏一开始给娃娃们盛上半碗,可看到娃娃们都摸来了,越聚越多,就把做饭时间错开了。
田大顺和田大壮在镇子上挣着工资。
本想着努努力弄个粮本,这一下也没希望了。
第109章 .艰苦
*
对家乡的事儿,田大旺不是很了解。
给爹娘写信多是问候,涉及到时事的一概不提。这是出于谨慎,五七年那会儿得了教训,不能乱发言、乱说话,以免被人家揪小辫子。他和梅英按月往老家寄钱,让爹娘生活得好一些。
老家那边很少回信,想节省邮票。
偶尔回一封,都是说:“大旺,你好好工作,不要挂念家里,俺跟你娘都好,吃得也好,你哥、你嫂子、还有侄儿、侄女都好……”
自打扫盲,田老汉认了一千多个字,能写信了。
袁氏也认了几个字,虽然写不好,可是能看懂。每次大旺来信都捧在手里,看了一遍又一遍。大旺说,不要跟人家提信里的事儿。袁氏听进去了,再也不敢出去显摆了。
田大旺到底放心不下,就把攒下来的全国粮票寄回去。农村集贸市场开放了,交易活跃起来,自然有东西可买。
相比起来,城里副食品虽然短缺,可粮食供应是有保障的。
这是从农村调拨来的商品粮,按照平价供应给城市居民。虽然是定量标准,可节省一点还是够吃的,只是营养成了问题。
一连几个月,货架上都是空空的,排队也抢不到。
孙梅英暗自庆幸,攒了那一堆东西。
她泡了海带、黄豆,给娃娃们煮着吃。炒菜时,切一片咸肉增加一点味道。五一和三子围着灶台,馋得不行。
“妈妈,吃肉!”三子吸着鼻子,眼睛瞪得溜圆。
“好,给三子吃块儿肉!”
孙梅英和田大旺舍不得吃,都挑出来给娃娃们。自打供应紧张,他们就退了大伙,把口粮和食用油领回来,这样能节省一些。
不在食堂吃,就得自个儿做饭。
可粮店里工作忙,哪里脱得开身?田大旺也顾不上,经常加班没个准点儿。
“娘,我来做。”田小苗担起了做饭任务。
一放学,就赶回家。
孙梅英怕耽误小苗学习,田小苗咧咧嘴。
心说,只要营养跟得上,一点都不影响。
*
随着天气转冷,地里没啥活儿了。
按照以往的惯例,村民们往炕上一躺,就猫起冬来。可县里正在搞大会战,各公社都要抽调人员去工地上,疏通河道、修建船闸。
可嘴里寡淡,肚子里没货,哪有力气干重活儿?
社员们不大积极。
田秋山开会回来,带了一个消息。
“社员同志们,去了工地上,可以吃上玉米面馒头,还有白面馒头,一天算十个工分……”
听到这个,报名的踊跃起来。
许凤莲家的老大、老二也想报名,被许凤莲拦住了。
“挖大渠太累了,咱不去……”
许凤莲心疼儿子,舍不得干重活儿。
可想吃一口好的,哪有那个条件啊?
就把目标瞄向了东院。
她知道公爹和婆婆攒了不少吃的,就让娃娃们继续蹭饭。若是运气好,给的多,还能揣回来一点。
队里抽调上的都是青壮小伙子。
这天,赶着驴车,扛着红旗,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剩下的社员就在村里积肥,为明年春耕做准备。
田老汉和袁氏都是六十岁的人了,不想动弹,就关起门来过小日子。他们攒了点东西,熬个一年半载是没问题的。娃娃们来混吃的,赶上了就给一点,赶不上就省着,反正不计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