驸马如手足,情郎如衣服(733)
穆明珠看他冒汗,还当他伤后体虚,又要他坐下来,笑道:“这里景色不错,你再看看。朕还有政务,便先走了。”她站起身来,忽然一笑,转头看向秦燕,道:“早知你会有舍命救朕的这一日,当初风雨客栈中,朕敲晕你时便少用些力气。”
当初穆明珠在取经队伍中,绝境翻盘,曾困住秦燕之后打晕了他,以此胁迫他的哥哥秦烈。
一直到皇帝离开很久,秦燕坐在皇帝特意命人备下的椅子上,望着那叶子黄绿相间的石榴树,仿佛还能听到她离开前的话语,慢慢露出笑容来。
虽然皇帝日理万机,可是原来当初的事情,她也还是记得的。
穆明珠记得的事情很多,要处理的事情则更多。
在与梁国开战之前,朝中众臣担心的是打不过怎么办,粮草不够怎么办,万一给梁国打过了长江怎么办。
现在对梁的战争节节胜利,连冀州、定州都已经收复,朝中重臣却有了新的担忧。
大将军在外拥兵自重怎么办?
齐云在渡过黄河之后,被皇帝封为天下兵马大将军,统领节制前线各路兵马,手握三十几万大军。这场战争持续了两年,齐云在军中的声望也越来越高,几乎有当年皇甫老将军在军中的架势,或者说甚至超过了昔日那些名将。
众臣的担忧不无道理,世上没有不爱权势的人,尝到了兵权的滋味,怎么能轻易卸下兵权?
虽然朝廷的大军已经在慢慢调回来,但齐云仍然在外镇守重要的关口,手中还有三四万嫡系兵马。
有老成持重的臣子,已经给穆明珠上奏,希望皇帝能采纳建议,将供往前线的粮草改为三日一送,一送只够三日之用;又说现在大战已定,只剩一些边角地方,已经不宜再用天下兵马大将军这样的称号,似乎可以削去改回左将军。
他们也许考虑了齐云与皇帝的关系,也许并没有考虑。
毕竟在皇权面前,亲骨肉尚且自相残杀,更何况一点似是而非的“关系”。
朝廷往前线运粮,的确一次送去可供用的日子少了,但这并不是穆明珠有意削减,而是因为战争榨干了国家的积蓄,后方已无力一次送出大量的粮草。至于削去称号的事情,穆明珠只是淡淡一笑,道:“待大将军回来,自会解去称号。”这本就是战
时所用的称号,平时是不设的。
众臣回去一揣摩,想着也对,若是此时撤去称号,岂不是要激怒大将军,如今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听,果然还是陛下高瞻远瞩,等将军回来再撤去称号不迟。
朝廷送往前线的粮草,每次越来越少,齐云身边的将领也有人感到疑虑。
齐云却是叹道:“这场仗打了两年,将士疲敝,国库空虚。”
那些感到疑虑的将领中,其实也有人担心皇帝会不会“卸磨杀驴”,见大将军如此笃定信任,便也安下心来。
上下一条心,只待处理完北边这些重要关口的摩擦,便归去故乡,与在意的人相见。
齐云走出大帐,抬头望向北地高远寂寥的晴空,天空中只零星有几缕纤云。
他默默想着,不知陛下在洛阳,可曾抬头望云。
第253章
当初跟随大周皇帝车队,从建业迁往洛阳的还有太上皇穆桢。
自从穆武事发之后,太上皇便一直幽居长秋宫中。虽然在此之前,她也出不得长秋宫,但身边服侍的宫人还是可以进出的,时不时带来一些新消息。可是穆武事发后,连长秋宫中的宫人出入都受限制了。穆桢居于长秋宫中,不知光阴流转,也不知外面发生的事情。
直到永平五年春,当宿卫终于打开了长秋宫的大门,穆桢才知晓,她要跟随皇帝迁都洛阳了。
洛阳?
这个遥远又陌生的地方,只曾出现在世宗时候的战报中。
皇帝她已经打败了梁国吗?
太上皇不知该向何人问。也没有人敢给她答案。
从建业到洛阳的路途上,太上皇车驾旁有两队宿卫严密保护。说是保护,其实跟当初太上皇送皇帝去取经时增派的宿卫是一样目的。
但这并不妨碍太上皇撩起车帘来,沿途看过熟悉的南国风光后,再看北国风情,用不再年轻的脸感受北方初春的料峭寒风。
洛阳,世宗终其一生都不曾夺回的地方,如今竟是皇帝的新都了吗?
直到住进洛阳皇宫中的新长秋宫,穆桢仍觉恍惚。
不过四五年间,皇帝已经成就大业了吗?
她感到自己过去一切的观念都受到了冲击。
时间来到永平五年冬,太上皇发现杨虎又有异动,她只作不知,待到少府李思清按照惯例来问长秋宫的用度情况,才问了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