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也没想到阿锦这么虎,不纳新人也就罢了,居然连自己为数不多的老人都给放了出去。
于是乎,
他们再三苦苦哀求上奏,阿锦光开后宫,为皇家开枝散叶。
不过都被阿锦一句‘已有儿有女’为由,给拒绝了,等到他们再提,就无视了。
而且上奏的多了。
阿锦虽然无视,不过这种事到底烦人,便在朝堂上发了一顿火气:“你们是闲得慌是不是?放着那么多民生大计,朝堂政事不去管,只一心的盯着朕的后宫,若个个都这么清闲的话,还做什么官?都回家呆着去,管别人之前,能不能先把自个的后院给理顺清楚,一天天净想一些有的没的。谁敢再提及此事的话,就脱了身上的官服,回家去,朕不缺你们这样嘴碎的。”
朝臣们也都知道阿锦看着温和,但性子实则刚强,见他真的发了火,当即鹌鹑似的也不敢吭声了。
因为他们太清楚一点,就是阿锦既然说得出,那就做得到。
……
对朝臣们的识相,阿锦表示十二分的满意。
已经是承德公夫人的章大夫人在知道这件事后,真的是感慨万分,“到底你是个有福气的。”先前陛下还是太子的时候,就已经相当洁身自好,没想到如今做了皇帝,没有广纳后宫,反倒是把仅剩的几个宫妃都给派遣出去。
虽说老爷说过,陛下大志大才,于这种事情不上心,但她却觉得还是要看人。
不见先帝也是有为明君,但在这一点上,却远远不如陛下。
又叮嘱女儿:“陛下如此爱重你,你也做好皇后的本分,不叫陛下为一些琐碎事务操心,对了,还有对昌儿和荣儿的教养,也要更上心一些,知道吗?”
章静姝自是笑着点头答应下来。
虽说陛下对自己只有妻子情意,不过她也不会辜负,因为她已经足够幸运了。
阿锦刚刚登基的时候,虽然步伐一下迈的有点大,不过先前清安帝在位时,不少事就已经有了基础,所以等阿锦下令执行的时候,也不算太过冒进。而且,伴随着阿锦这一系列制度下来,大夏朝也更繁荣起来,在他继位的第七年,大夏已经成了万国来朝的现象。
这样的开放带来的是社会整体上更开明,百姓安居乐业,阿锦也成了百姓眼中的明君,已渐渐超越其父的那种。
***
昌荣十五年。
“父皇,儿臣回来了。”
一对十六、七岁,容貌生的有五分相似的少年少女走了进来,正是阿锦膝下的一对孩子,宁安荣和宁安昌。
他们是龙凤胎,姐姐宁安荣先一刻出生,是姐姐。
两人和大多数双胎一样,虽生的相似,但性情却截然相反,倒不是说对两兄妹区别对待,只是他们天性如此。
阿锦从来都没有因为宁安昌是唯一的儿子,就笃定他一定是下一任帝王。
当然了,他却是最优先的一个人选不错,同样的,作为女儿的宁安荣也一样,对阿锦来说,即便家里有皇位,这继位的也不一定要是儿子。
若是儿子平庸,女儿聪慧的话,必然是后者上位。
当然若是两人都出色,那自然是选择最为适合的一个。
当然了,若是两人都不适合的话,他也不介意从宗室里挑选继承人。
不过后来的发展却让阿锦有点猝不及防,因为他们是阿锦膝下仅存的孩子,故而,朝臣们都对他们要求严格,尤其是宁安昌,要求他足够的优秀。
但却没想到,宁安昌优秀是优秀,但他的优秀并非是表现在政治上,而是才华上,七岁的时候,他就已经能写出让大儒为之称赞的诗句,此后,更是小小年纪,就表现出对书画的天赋。
倒是女儿宁安荣,政治天赋极佳,七岁就能给阿锦提出一些利民政策,而且言之有物的那种。
为此,
章静姝一度很是头疼,希望儿子和女儿能换一换就好。
阿锦每每听到都是笑而不语,一直到他们姐弟十岁上,阿锦安排他们进行实践课,就是去周游大夏朝,观察民生百计,给出三年的时间,并且要求他们每个月要汇报心得体会。
不过两个孩子的表现,却很不同。
宁安昌看的都是大夏的繁荣昌盛,虽然如今大夏也确实如此,做了好些诗句和画作。而宁安荣的话,上交而来的,都是补充的一些不足之处,就连边防那边也提出,该如何做才能更稳固。
虽说如今三国贸易繁荣,签订了百年盟约,不过这军防却不能松懈,套用一句话,就是我不犯人,但人若犯我,必定也要有反抗回去的能力。
两份不同的心得,窥见两个孩子完全不同的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