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至于苏慧兰暗暗地跟金康嘀咕,“你说李建平是不是喜欢秦蓁呀?”
秦蓁性格好,要她是男的,也喜欢。
金康有些无奈,“你是来种地的还是来八卦的?”
苏慧兰振振有词,“要劳逸结合懂不懂?”
没情趣,没意思。
不过今天秦蓁去跟俄罗斯人做生意。
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呢。
……
黑龙江畔,秦蓁正在那里烤鱼。
鱼肉肥美,撒上一些盐巴和香料非常的不错。
贝洛夫看着坐在那里悠闲烤鱼的人,“你们的主席拒绝了我们的提议。”
苏联提议建立长波电台组建联合舰队,对抗美国的巡航舰队。
但这个提议被否定了。
敏锐的克格勃当即意识到什么,或许苏中蜜月期,就要结束了。
秦蓁笑了起来,“这会影响我们之间的合作吗?”
贝洛夫接过了那烤鱼,喝着秦蓁送来的地瓜烧,“当然不会。”
国与国之间,是利益。
他与喀秋莎之间的合作,也是利益。
远东的这点蝇头小利,影响不到国家大局,为什么要终止合作呢?
秦蓁笑了起来,“我觉得也是。”
前途大好的克格勃来到远东这荒芜之地,当然不是为了吃苦受累。
但凡利益足够,他就不会拒绝继续合作。
确保能继续合作,秦蓁带着货物回去继续育种。
这一年秋收时节,玉米有了质的提升,试验田里的亩产量高达四百二十斤。
当然更让秦蓁兴奋的还是红薯和土豆的产量,在播种前洒了农家肥的黑土地里,两样薯类的亩产量突破四位数。
在报纸上四处放卫星的亩产万斤面前。
亩产量千斤就是个弟弟。
然而万斤粮食他们没看到,可一千斤的地瓜却是自己一点点挖出来的。
屯垦在陀罗县的转业官兵们慕名来参观了秦蓁的试验田,回去后兴奋的跟首长汇报,“咱们也种地瓜吧。”
现在全国有6.5亿人,人均粮食消耗量是两百公斤,这意味着每年要2600亿斤口粮的供应,而去年全国粮食产量是3900亿斤。
按道理说有结余,不过国家需要出口粮食创外汇,用来支持国防和工业基础建设。
粮食远远不够。
工业建设需要什么?
酒精!
玉米能产酒精,地瓜也行!
所以种地瓜吧。
唐奎还有些迟疑,但这点疑惑很快就被打消了,他的警卫员带回来了一个消息,“秦蓁现在跟北边交易,不止是给他们酒,还有地瓜粉,她弄得那个地瓜粉细滑细滑的,比咱们吃的小麦粉还要白呢。”
种地瓜。
唐奎也不全是一时兴起。
这段时间秦蓁又弄来了不少的机器,全都是挖土豆机。
没办法,谁让苏联人更喜欢种土豆呢,机械厂里这类机器最多。
当然也不能全种地瓜,除了地瓜就是玉米。
秦蓁不是种了十多亩玉米吗?
一亩地四百斤,那十亩地就有四千斤呢。
这些种子也不够啊。
那就堆肥。
那普通堆肥法堆的农家肥可真好使,他们人多还干不了这点事?
等着那普通堆肥法被写到报纸上,在整个东三省,甚至向南传播后,苏慧兰瞧着自己堆的农家肥,有些哭笑不得。
“其实我觉得你这法子也挺好的,要不回头咱也登个报?”
苏慧兰瞪了恋人一眼,“好不好我还能不知道?我明白秦蓁为啥这么做了。”
她的高温堆肥法的确挺好,但是要求略微高了些。
一个高温就限制了条件,不像是秦蓁的法子,冬天也能用。堆了肥春耕时派上用场,那可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简单实用,更惠民。
“其实,秦蓁的那个堆肥法我出了不少主意呢,有用就好。”农学院的高材生不止是会理论,更懂得如何实操。
苏慧兰笑了起来,“正好我要回家一趟,顺带着也推广下这堆肥法。”
金康笑嘻嘻道:“我也跟你回去。”
“你回去做什么?还不够碍事的。”
她有些嫌弃。
回家探亲这事苏慧兰跟杨国华登记过,她本身就是当地人,除了舟车劳顿外倒也没什么。
不过原本一星期的探亲假,被苏慧兰延长了两天。
回来后,年轻的姑娘冲向秦蓁的房间,“你最近还有做噩梦吗?”
秦蓁的旱魃噩梦在垦荒队传播了几天,被杨国华以封建迷信为由禁止传播,以党员、共青团员为主的垦荒队倒是令行禁止,没再传播。
秦蓁的路子又被堵死了,好在总算有一条路是行通了的,起码明年北大荒大规模种植红薯,面对即将到来的饥荒,有了防备。
“偶尔还会梦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