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波恶(241)
然而事态发展有些出乎兴隆帝意料,被逼到绝处的世家显露出隐忍许久的爪牙,不顾一切地反扑撕咬。又有两院清流在旁敲边鼓,世家寒门一搭一唱,咬死了韩洵刑讯忠良,致使民怨沸腾,天大的帽子盖下,竟是要置韩指挥使于死地!
外朝的责难也就罢了,更让刘彦昭头疼的是,简思晦的死讯传入宫中,听说消息后,简皇后当场昏死过去。御医忙乱半日,总算将皇后救醒,醒转的简皇后不顾身体虚弱,亲自赶到勤政殿前,一不哀求,二不诉冤,只是跪在冰冷的砖地上哀哀哭泣。
简皇后是承平帝与吴太后指给刘彦昭的,夫妻间并无多深厚的感情,然而终归是一国之母,又有相伴多年的情分,皇后如此悲戚,兴隆帝也不好坐壁上观,只能好言安抚一番,又命月照将人送回昭阳殿。
简皇后当时没说什么,入夜后却屏退左右宫人,用一匹白绫将自己吊在梁上。幸而心腹侍女来送安神汤,当头撞见这一幕,惊得手脚发凉,忙不迭唤人解救下来,又请太医来瞧。如此兵荒马乱了一夜,好容易将一只脚踏入鬼门关的简皇后救回。
昭阳殿的宫人不敢怠慢,连夜报到勤政殿,刘彦昭赶到时,简皇后尚未苏醒,侧身蜷缩在锦褥中,身形消瘦到近乎看不出被褥起伏。此时的她去了严妆丽服,洗净铅华脂粉,显露出苍白瘦弱的气色。刘彦昭终究有些关切,贴着床沿坐下,将皇后骨瘦如柴的右手握进手心。
纵然刘彦昭有意封锁消息,架不住宫中人多口杂,天还没亮,“皇后自尽”的消息已经不胫而走。翌日早朝,朝中世家似是统一了口径,集中火力抨击锦衣卫,言辞激烈、口舌如刀,钢筋铁骨都要刮下一层。刘彦昭勃然大怒,听到一半就拂袖而去,正要去昭阳殿看望皇后,半途却遇见慈宁宫的管事太监,言道太后有旨,请皇帝去说说话。
刘彦昭虽与太后不睦,终归是亲生母子,思量再三,还是去了慈宁宫。此时已近十一月,京城气候渐冷,慈宁宫中的腊梅凌寒而开,正殿佛龛里供着娇嫩鲜黄的一簇,无需熏香,已然满室芬芳。
刘彦昭刚下早朝,太后算着时辰,命人备了丰盛的早食。刘彦昭打眼一瞧,发现都是自己爱吃的,不由感慨道:“母后有心了。”
太后亦有些唏嘘:“哀家记得,皇帝自小体弱多病,胃口也不好,每一餐都进得不多。哀家费了好些心思替皇帝调养身体,更命小厨房变着法地准备膳食。当时,你父皇埋怨哀家,说是如此娇养,怕会惯坏了皇子,养大了也是个纨绔子弟,难以托付江山社稷。哀家不服气,和先帝吵了一架,受了好久的冷落。”
她絮絮道来,刘彦昭并不觉得不耐,反而有些难言的酸楚。他深知世态炎凉、人情如刀,自己居东宫尊位多年,能避开一应明枪暗箭,荣登大宝,全凭吴皇后照应护持,也唯有亲生母亲才会置圣宠于不顾,为了自己的孩子,不惜触怒九五至尊。
“那些年……辛苦母后了,”刘彦昭幽幽一叹,只觉得暗藏心头的芥蒂在悄然软化,“幸而孩儿已经登临九五,手握乾坤权柄,再无人能掣肘咱们母子。”
太后盛了碗花生酪递给刘彦昭:“皇帝,你这话说错了。”
刘彦昭看着她:“错在哪?”
“纵然是九五至尊,也并非毫无掣肘,你要顾及外朝物议,要平息后宫怨怼,个中平衡、如履薄冰,全靠圣心权衡拿捏,”吴太后沉声道,“群臣也好,妃嫔也罢,都是皇帝手中的棋子,如何布局、如何取舍,你心里要有数。”
太后说得委婉,刘彦昭却听明白了,刚有些缓和的脸色瞬间一沉:“母后想说什么?”
太后于是直言不讳:“前朝弹劾锦衣卫的事,母后都知道了……你打算怎么处置?”
刘彦昭微微眯眼,目光几度变幻,终究长叹一声:“母后,韩洵毕竟跟了儿臣多年,办事还算得力。再说,这桩案子是朕要他彻查到底的,他也是遵奉皇命……”
“皇帝要他彻查案情,却没让他逼死简思晦,”太后道,“皇帝,哀家知道你心软,可简思晦毕竟是两朝老臣,又是你的岳丈,他死得不明不白,你势必得给朝臣们一个交代。否则一个不慎,这口刻薄寡恩的黑锅就得你来背。”
她顿了顿,语气陡然凌厉:“韩洵再得力也是臣子,他有几个脑袋,敢让君上替他背黑锅!”
刘彦昭兀自犹豫:“可是……”
“韩洵固然得力忠心,不过幽云卫又不是没有更好的新人,要不然,皇帝这些年何必着急培养那姓萧的副统领?”太后言辞和缓,机锋却异常犀利,“再者,那韩洵是否忠心不二,其实你也没有完全的把握,不然当初往西北,你怎么偏偏派了姓萧的副统领去,还不叫韩洵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