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朱砂痣烙印+番外(370)

作者:太平洋君 阅读记录

“褚哥。”邹成言见人都走了,便把屋里的血迹都收拾干净了,桌子擦的干干净净,他见褚裟站在树下发呆,于是就叫人进屋,外面有点冷。

“成言,你说这还没到冬天,天怎么就这么冷了呢?”

“因为人心凉。”

这年的冬天比往年都冷,不知道究竟是怎么了,呼呼的寒风刺骨的冷。

雪停了,足足半尺多。

夜里,月亮又大又圆,有大雪映着月光,天不是很黑。

褚裟把邹丰年和邹成言接到了卫生所,这样的冬天,邹丰年在牛棚是熬不过去的。

他这里有个炉子,他们三个人挤在两张小床上,喝着热水裹着发硬的被子取暖。

“我偷了棉花。”挤在中间的邹成言犹犹豫豫的开口了。

“你胆子未免太大了。”褚裟打了一下邹成言的头,“你赶紧还回去。”

“他们随便堆在了一起,也没秤。我做的很小心,不会被发现的。”邹成言不觉得疼,小心的解释着,他不想惹褚哥生气,但有那么点棉花,就可以给褚哥做身暖和点的衣服了,“你经常去镇上,外面那么冷,多穿一些才不会生病。”

邹丰年觉得都是自己拖累了孙子,又麻烦了人褚大夫,可他也不是个善于言辞的人。

说来可笑,有的人连件棉衣都没有,可是粮仓里有大堆的棉花堆着,也不知道给谁用。

如果把棉花分了,那肯定是不够分的,那边把它们收起了,大家都挨冻,这样才实现了社会公平。

这自然是胡说的,人只要有票,换了棉花做棉袄棉被就不会挨冻了。

天还没亮的时候,邹成言就扶着爷爷偷偷回了牛棚,踏着积雪容易留下脚印,他胆战心惊的怕被人发现了。

好在,天又下起了雪,厚厚一层雪把脚印盖住了。

一个人一天一两粮食,十六两是一斤。

人们能换的米很少,至于面,也就是过年的时候,一个人能吃上一口面。

一年二两油,半尺布,这半尺布只能勉强给孩子做件衣服。

要过年了啊。

人们在心里清楚的知道这件事,可这年要怎么过呢?

褚裟和邹成言去了一趟镇上,他们两个凑了布票,换了四尺青布,这也只能做件上衣。

他们两个坐在了面馆里,花两毛钱买了两碗面,趁热吃了。

“成言,你知道为什么在石涧子村很多人吃不上饭吗?”褚裟坐在凳子里回忆刚才吃的那碗面。

“为什么?”

“因为葛队长好面儿,人任何时候都不能死要面子,让别人受活罪。”褚裟在这里待了一年,这里的生产大队每年都谎报产量,又交不上那么多粮食,只能欠着或者借来粮食补上,所以这里才会越来越穷。

邹成言看了看周围,面馆里只有他们两个,他这才把心放回肚子里,“褚哥,你跟我说这个做什么?”

“你不要学那些人跟她走那么近,这话我跟你说了,你把它跟面条一起烂在肚子里。”

“我知道了。”邹成言想到自己想通过葛燕回城的事,估计是褚哥知道了,所以才会提这一嘴。

居然有人会以为农村就吃不上饭了,这可真可笑。他们有那么多土地,一年那么辛勤的劳作,怎么会没有粮食呢?

有的,只是都上交了,人只要有粮票,就可以换粮食吃。

怎么会有人到死吃不上饺子呢?这纯属是在夸张嘛,那是旧社会了,现在人人都能吃饱喝足。

葛燕穿上了新做的一身军装,脖子上还围着红丝巾,她照着镜子发现自己漂亮极了。

“闺女,吃饺子了,荞麦面做的,韭菜鸡蛋馅儿的。”

“我吃白面馒头就行。”葛燕拿了一个热乎乎的白面馒头咬了一口,“我去看看大字报贴好了没有。”

她作为大队长自然饺子吃,吃到饱的那种,但她是个好官,她不吃,只吃白面馒头,和群众走在一起。

第264章 第 264 章

七零年开始,政策允许知识青年以适合理由返回城市,当然,能抓住这个机会的人少的可怜。

这个政策对成分要求很高,所以知青里只有一个人能回去。

褚裟站在村口,他看着知青们一起送走宋子龙后才离开,从兜里拿出一片地瓜片啃着回了诊所。

地瓜片很硬,有点甜,还有一点儿涩口,啃的他牙疼。

秋收的时候,农民们会在地瓜里挑选出一些个儿大瓤红的地瓜,清洗干净泥巴,薄薄的切成片,然后晒在外面,等它晒成干后就能放很久了。

这晒干的地瓜片能磨成地瓜面,过年的时候可以用来包饺子吃。

还有地瓜秧的时候,可以把地瓜秧切碎了和上地瓜面做成紫色的地瓜饼。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