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古代做夫子+番外(21)
“我叫张文海,曾经与楚兄一同在启山书院学习过,只不过楚兄入学半月,就转到县学去了。”张文海解释道。
启山书院?楚辞想了想,确实有这么一回事。原主十二岁那年,村里的夫子已经再无东西可以教他了,于是便写了一封推荐信给他的老朋友,让原主上启山书院求学。
原主去了那里之后,便迅速地追上了进度,表现十分出类拔萃。县学的一位夫子偶尔听说了他,就私下和楚辞接触,考较了他的学问之后,说可以让他免费上县学。
启山书院一个月要交二两银子学费,县学则更甚,一个月需要五两。免费二字对家境不太好的原主来说,还是很有诱惑力的,于是在读了半个多月之后,原主就去了县学。
为此,村里的老夫子有些看不上原主,对他也就冷淡了。
“原来是张兄,恕小生眼拙,一时没有认出来,还请见谅。”
“楚兄哪里的话,你学识渊博,是我等的榜样才是。”张文海下了车,看样子想要和楚辞多聊一会。
楚辞无法,只得抱着手上的纸和他站在路边说话。
这张文海先是感慨了一番楚辞时运不济,而后又安慰他有才识的人总有出头的一日,希望他不要气馁,再接再厉。说着说着,又说自己天性愚钝,考了这么久的科举竟然还没考中秀才,不比楚辞十四岁稚龄考上秀才,那何其风光。
楚辞耐心地听着他的话,渐渐懂了他的意思,这家伙是觉得自己很聪明,想要从他口中得到一些考秀才的诀窍。
想清楚这件事之后,楚辞知道,赚钱的机会来了。
“张兄也不必妄自菲薄,依我看,你并非学识不如人,只是方法没有用对罢了。只要方法找对了,做事便可获得事半功倍之成效,反之,则是事倍功半。”
张文海一听,眼睛立刻亮了起来。他就知道这楚辞有诀窍!当初楚辞在启山书院时,书院上到院长,下到学子,提起这人无不啧啧称赞的。果然,他转入县学学了一年多,就考上了秀才。
这下,书院上上下下的人都扼腕叹息不已,若是他们没有放走楚辞,十四岁小秀才就是他们的了。有了这块活招牌,来年报名的人数肯定也会激增。
张文海他们就处在这样的环境下,一旦做错了什么事,夫子必定以楚辞教育之。这让许多学子心里不忿。
张文海是属于比较平和的那种,他只羡慕楚辞那份聪明。他家家境不错,父亲是商人,母亲的嫁妆也颇丰,而且两人只有他那么一个儿子。
他从小本来也是被当成未来的商人教育的,学的都是打算盘,看账本,谁叫商人之子不得科举呢?
然而十年之前,朝廷突然将条令放宽了,说是对朝廷有巨大贡献的商人子女可以拥有科举权。
这巨大贡献可就不好说了,但这些商人都清楚,朝廷因为连年征战,如今国库空虚,各地百废待兴,正是需要钱的时候。
但是这个阳谋谁都拒绝不了。自古士农工商,商人在地位上就低人一等,谁不想自己的子女有朝一日能够成为士族呢?
张文海他爹求爷爷告奶奶才将银子花出去,为老张家弄来一个科举名额。
只可惜这张文海如今也是二十岁的人了,却始终不开窍,考了四五年了还是区区一个童生。
面对父母的殷殷期望,张文海心里像是压了一块石头,压的他快喘不过气了。这天在路上碰见楚辞,他冲动之下便停了下来,想要知道点什么东西。
现在马上就要听到了,他紧张地手心都出汗了。
楚辞低头坏坏一笑,然后抬起头装出一副无奈的样子,“只可惜我考秀才时那些笔记全都分了出去,不然还可以借给张兄看看。如今我俗务缠身,天天为那黄白二物奔波不断,怕是没时间和张兄多聊了。小生这就告辞,回去还要抄书呢。”
张文海的心瞬间全凉了,一个巨大的宝藏就摆在你面前,你却不能将它挖开看看,这是多么令人遗憾的事情啊!
可是他也没有办法,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楚辞抱着白纸离去。
楚辞边走心里边骂:这笨娃,还是商户子呢,脑袋怎么如此不知变通呢?不过,这笔生意他做定了!
第13章 教练,我想考科举
卖一本话本抽成五文钱,这一个多月下来,陆掌柜给了楚辞五两四钱。楚辞回到家后,先把这次分得的五两银子给了家里三两。
沈秀娘拿着楚辞给的钱,心里一阵欣慰。不枉费他们这么多年节衣缩食,就为了把楚辞供出来。
楚辞在县学读书,虽然不要束脩,但笔墨纸砚样样要钱,而且县学食堂里的饭菜也不便宜。他一个人在县城一个月的花用,就抵得上他们家里四个人两个月所花的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