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盟主是女郎(111)
他有点不忍心地看了这人一眼,忖度片刻,谨慎地道:“‘万剑来朝’也不是非得去,何况这场雪太大了,没几天时间可能化不了,仁兄不如暂留此地几天吧。”
要是让人知道“万剑来朝”朝的那位不见了,万剑宗可要丢大脸了,少去一个是一个吧。
“这是什么话!‘万剑来朝’可是武林中的大事,不光我们剑修,许多其他派别的武林中人也都会参加,可是堪比武林大会的盛事!”他目光在崔景行身上转了一圈,“小兄弟看样子是万剑宗的弟子吧,怎么能这么说?!”
崔景行十分镇定地抖了抖汪羡鱼亲自给他做的三彩佩绶,道:“在下不是剑修,只是扮成万剑宗弟子招摇撞骗罢了。”
“……”
作者有话要说:
今天去逛了逛论坛,发现对于武侠的讨论真的是少得可怜。武侠式微已经是共识了,很多人说是因为越来越没人看了,大家都愿意去看披着武侠皮的言情,或者干脆是仙侠、玄幻。
可我觉得,武侠作者本身的写作方向也有待商榷——我们被新的题材所吸引,对于旧题材渐渐失去了创造力,光是老瓶装新酒,是没办法改变局面的。
武侠,需要经典的话题,也需要创新的脑洞。
以《天龙八部》为例,其实我们可以在其中看到古希腊悲剧、莎士比亚悲喜剧、佛学等各种经典的影子,这些深刻的探讨,放在什么年代都不过时。
同时,当我们提到“侠”的时候,脑子里的第一个想法是不是还是金庸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这句话没有错,错的是我们局限的思维和悲观的态度。
我还是相信这个时代仍然需要武侠,就像每个成年人也需要童话一样。
第47章 年轻的少林方丈
第二天是个好天气,久违的旭日为巴陵打开了一片晴天,洞庭湖上的烟霭一扫而清,惟余君山顶上还剩一点玲珑的雪影。
清晨的寒意还未散去,崔妄拢了拢身上的狐裘,牵着小罗缓步向君山最高处走去。
今年应该是她最后一次登君山了,往年上山是为了怀念旧人,可也不知是不是日子过得久了,以前的那些事她许多都渐渐记不清了。
既已记不清,便没有必要怀恋了。
沿着熟悉的小道向上走,崔妄很快便来到了君山最高处,据说,在这里可以望到苗疆的一角。尽管在这一角里,不夜城只余小小的一个黑点,尽管她看不见,对她而言,即便是站在这里,也勉强算是一种安慰。
她不愿再回去那个地方,便只有一年冬夏各来君山一趟,隔着远远的距离“望一望”那点影子。
小罗也难得安静地站在她旁边,不住乱嚼的嘴皮子也停了下来,一双大眼睛似盛满了忧愁。
在山顶上站了一会儿,熟悉的刺骨伐髓的疼痛再度由四肢涌上躯干。崔妄知道这是以身饲蛊的后果,这五年来每月必要疼上一回,短则一两个时辰,长则半日,比葵水还准。
她在心里叹了一口气,拍了拍小罗的脑袋,转身往山下走。
“这位施主可是身体有恙?”
一个温润的声音忽然自她身后响起。
崔妄一凛。修为到了她这地步,身边若有人在,无论习武与否,都绝瞒不过她的五感,尽管她此刻看不见,也不可能察觉不出。
而她方才在这里站了半天,都不知道旁边有人?
也不知道这人在这里待了多久。
那人的声音再度响起:“我观施主面色、吐息,自方才起便脸色不佳,吐息浑浊厚重,可是受了伤?”
崔妄侧过头,锁定了这个人的位置,“眼神”似不经意地在他身上划过:“和尚?”
她不想自己眼瞎的事搞得天下皆知,更何况还是个素未谋面、不知敌友的陌生人。
那人似乎也不介意她的态度,温声道:“小僧无垢,乃是少林寺方丈,偶然路遇此地。若是施主信得过的话,我倒是有一个方法,可暂缓施主的疼痛。”
崔妄挑眉道:“少林寺还有这么年轻的方丈?”
这人的声音听起来不过二十出头的样子,这么年轻的资历,少林寺那帮老秃驴能让他坐上方丈的位子?
无垢不想多谈自己是怎么当上方丈的,毕竟这段经历怎么说都有自夸的嫌疑,只简单解释道:“家师厚爱,小僧也不过刚刚做了一年的方丈而已。”
崔妄突然笑了,她转过身来,在无垢面前坐下,道:“我叫崔妄。你这和尚倒挺有意思,我就喜欢你这么大言不惭的人,跟我一样不害臊。”
无垢不解地皱起了眉头,他明明是想含蓄一点的,怎么反倒大言不惭了?
可面前的人刚一坐下,他便愣了一下——方才崔妄背对着他,他还看不出来,眼前这人虽然行动间毫无停滞,可一双眼睛暗淡无光,竟是看不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