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作不合+番外(853)
唐中元有些忧心。
人家那等生来吃喝不愁的权贵子弟有心情风花雪月,可如他们这样的升斗小民愁的就是柴米油盐外加老婆孩子热炕头了。
扒下一口饭,他幽幽叹了口气,目光却不由自主的瞥向门外。
乔小姐同张天师人家天造地设的一对自不用说;裴卿卿还是个孩子更不用管;剩下来的方二夫人有夫之妇,都能当他娘了,当然不行;方二小姐,实在没什么话可说,不行不行;剩下来的乔书是个男人,那更不行了。
他扒了一口饭,余光扫过按着猫洗澡的红豆:这个最不可能了,傻子才娶这等脾气大的傻丫鬟呢!
……
翌日一早,去了趟大理寺衙门报到之后,乔苒便带着唐中元去了长安府衙。
因去得早,长安府尹何太平还在衙门,没有出去。
听她说明来意,何太平有些惊讶。
“你们要借这几年城中纵火的卷宗?”
乔苒点头,道:“不错,便是纵火的。”
何太平瞥了一眼拍在自己眼前的“如朕亲临”,心道你都掏出这玩意儿了,还有什么可说的?
于是当场开口唤来心腹:“六安,去库房将卷宗取来。”
心腹应声离开之后,乔苒对唐中元道:“你去外头等我。”
唐中元知晓她这是要与何太平单独说话了,连忙退到了门外。
何太平诧异的挑了挑眉,待到唐中元退下之后,才问她:“乔大人屏退左右,可是有事要问?”
女孩子笑道:“果然瞒不过何大人的慧眼。”
突然屏退左右,傻子也知道是有要事相商,这同慧眼何干?何太平心里腹诽着,不过面上却是一副受用之色,咳了一声开口道:“有话不妨直说,本官定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说到这里,忍不住瞟了眼那块还未收回去的“如朕亲临”。
对方上门虽说一副有礼的样子,可实则绵里藏刀,是绝对不能轻视的。
乔苒笑了笑,开口道明了来意:“两年前灞桥巷有户宅子失火,死的是一对外乡来的开小食铺的夫妻和一个老仆。”
何太平道:“你这般说我倒真是还没有什么印象,不若等卷宗拿来了,看一看,兴许能记得什么来。”他又不是天赋异禀过目不忘之人,一天到晚琐碎的闲事就没停下来过,怎可能记得住每一件事?
乔苒道:“那个案子有些特殊,那户宅子里的夫妻有个女儿幼年被拐走,而后找回来了,却发现自己的女儿已经成了国子祭酒虞大人家的奴仆,这件事也是何大人接手的,不知大人有没有印象?”
如果只是宅子失火何太平未必记得住,可若是牵扯到的人不久前才来衙门报过找回被拐独女的案子,何太平应该有些印象,更何况,此事还牵扯到了国子祭酒虞大人。
果然话才一出,何太平眉心便拧了起来,显然是有些记起那个案子了。
一直注意着何太平反应的乔苒笑了笑,接着提醒他:“他们家宅失火前,那个回到父母身边的姑娘几个月前还溺死了,大人可有印象?”
一户人家接二连三的厄运来临,这就算真的是一场意外,也足以让何太平留下深刻的印象了。
果不其然,何太平听到这里,便开口了:“那个被拐的姑娘是不是女扮男装被扮作虞大人侄儿身边的书童了?”
乔苒点头,拿起桌上的茶盏,磁盖轻轻碰了碰,道:“不错,那个侄儿就是先前骊山案中被困的虞是欢。”
何太平脸色立时一凝。
就算长安府衙并不是大理寺这等专门管理各种疑难案件的地方,但多年父母官的经验告诉他,如此多的巧合并不是一件好事。
更遑论,她还执着“如朕亲临”而来,想到她才解决了山西路的事情,何太平恍然:他大概知道她是为什么而来的了。
一想至此,何太平便没有再卖关子,开口直言:“你说的我有些印象,只不过那姑娘溺水而亡,她那一对父母并未跑来衙门报案,未报案,自然便只是普通的意外溺亡。”不管真相如何,没有报案,这件事便只能作这等处理。
他一个父母官总不能因为觉得巧合可疑便去盯着人家父母来报案吧!毕竟长安如此多的百姓,他哪有功夫去盯紧每一个人?
“至于纵火,也查过了,事情发生在半夜,百姓并未看到什么可疑之人。”经她提醒,这个案子他印象还挺深的,何太平顿了顿,说道,“当时是元宵灯会,据街坊领居道看到那对夫妻带了几盏灯回去,后来发现起火原因就是那几盏灯。据推测应当是半夜被夜风吹了落在地上,屋里的毯子是从胡商那里收的,这等毯子碰一点火星便立刻烧起来了。偏起火的又是正中的主屋,待到火势蔓延至一旁引来四邻察觉不对时,已经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