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作不合+番外(1574)
乔苒闻言顿时笑了起来,道了声“好”之后便问出了口:“陛下的皇位来路会不会被人大作文章?”
先皇虽然才能平庸,可并非没有皇子,之所以轮到先皇嫡女继位,是皇子相继出事之后群臣妥协的结果。
“此事当年既然无人提及,自然不会再有了。”大天师淡淡的说道,却看向乔苒,仿佛在等着她接下去的问话一样。
“那先皇的皇位来路呢?”女孩子又问。
大天师掀了掀眼皮,道:“无可置疑。”
“那先皇的先皇呢?”女孩子接着问道。
大天师终于不复先前淡然的模样,看着她,眼神幽深,似是探究,只是眸中似有光芒闪过,仿佛终于多了些兴致。
“你何以会这么问?”默了一刻,她开口道。
乔苒道:“大理寺衙门库房里有一桩百年前的案子。”
大天师“嗯”了一声,接着道:“说说看呢?”
“库房有案卷记载永昌十年,当时的太师府千金出城上香遇了劫匪,香消玉殒了。”乔苒说道,“劫匪据传是山西路传来的劫匪。当然不管是不是,这整个大楚也没有比山西路劫匪更有名的了,路遇的劫匪十个有九个都号称是来自山西路的。当时的大理寺破案神勇,劫匪却在抓捕的过程中被杀的被杀,自尽的自尽,最后一个活口都没留下。”
“同年不久后金陵道水患,朝廷赈灾,赈灾银途径山西路被流匪劫走,朝廷派兵剿匪,将士表现神勇,很快便抓了匪首,而后从寨中搜出了赈灾银,却发现寨中的官银与劫走的相比多了八千两。官银来自永昌九年,太师府千金和匪首被抓则是永昌十年的事。”
“丢官银的永昌九年,永昌帝当时的太子,也就是后来那位近百年来赫赫有名的明君明昌帝在管银钱的户部当差;抓匪首使得匪首没撑过暴毙而亡的永昌十年,那位后来的明昌帝在刑部历练。”
大天师面上的若有所思已转为淡笑:“好了,那些细节什么的你便不消说了,我知晓你有见微知著,有一点线索便能抓出一整个故事的本事,如此我倒想听听你的猜测,”大天师说着看向眼下除了她二人再无旁人的宫殿,“你放心说便是,今日所言不会有第三个人知道。”
乔苒抿唇笑了:“好,我信大天师,信张解,也信您的……”女孩子话说到一半,微微挑眉,“掌上明珠。”
掌上明珠?大天师面上笑意顿时盛了不少:“好,你说便是!还是那句话,能答的我定然答,过时不候。”
有了这句承诺,乔苒心中大定,开口道出了那个早已埋在心中的猜测:“根据永昌帝皇后诞子的线索和日期,我猜当时正同后妃争宠的永昌帝皇后诞下的并非太子,而是一位公主。为保后位,皇后一家便作了一个荒唐的决定,拿太师府的公子换了那位公主。所以,那位后世明君明昌帝根本不是真正的帝脉,而是太师府的公子。”
“自古以来能成大事者必然出手果决,皇后希望明昌帝娶自己的女儿,以保自己的血脉,毕竟侄子再好总不是亲生的。”
“且不说明昌帝本人对那位公主喜欢不喜欢,从一个杀伐果断,不沉溺于儿女情长的君王的角度来看,那位真正的公主身体羸弱,很难诞下子嗣,自然非一国之后的绝佳人选。我猜大抵是皇后的坚决不肯让步让他做出了这等决定。这一点上,明昌帝的狠辣无可辩驳,即便用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来遮掩,依然不能掩饰他狠辣的事实。”
“至于那位才能平庸的永昌帝我猜虽才能平平,可眼光还是有的。”乔苒说道,“从他在此案中和稀泥的态度足可以猜到他或许已经知晓了什么,之所以纵容明昌帝的所作所为,我猜是这位虽才能平庸却有容忍雅量的帝王在血脉与贤才中选择了贤才。只是他以为此事就此了了,却没料到有人在其中不依了。”
“那位当年争宠换女的皇后眼看爱女惨死,知晓杀人凶手近在咫尺却不能手刃,却偏还要认仇做子,这等痛苦之下自然心心念念的想要解决明昌帝。我猜这位英明帝王年不到三十暴毙而亡或许也与此有关。”
“陛下这一脉上溯至明昌帝的话,此时的大楚自然早已不姓李了。”乔苒说到这里,顿了一顿,又道,“如此,有人想拿此事大作文章自然可以质疑陛下的皇位。”
来路不正的不是陛下,是陛下这一脉的明昌帝,而明昌帝正是陛下的曾祖父。
若是这件事当真如她想的那样又被爆出,这整个大楚怕是顷刻间会陷入内乱。
其位不正的只有陛下这一支,那些宗室皇族却是实打实的李姓族人,自然比陛下更有承位的理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