酥心小夫郎(63)
经过了第一天的疯抢之后,唐记布庄的客流量后面几天变得十分低迷。
这在苏高平他们的意料之中,第一天来买料子的人这么多,大家都是冲着买就送来的,一次性买了很多。
在这之后唐记布庄想继续开下去,就得像以前那样,慢慢地打出口碑,让更多人知道这家铺子,并且在买布之时想到这边来。
唐记布庄开起来了,苏瑜当初琢磨的成衣买卖也在苏高平和唐董的支持下,没有胎死腹中。
做衣裳,苏瑜会,唐熙也会,但是让他们整日同针线、布料打交道,不管是苏高平还是唐董,都不同意。
于是,唐董就想到了让苏瑜他们出成衣样式,另外找人做针线活的想法。
人选也很好找,像他兄弟亮子、大河他们的媳妇、老娘,只要能做的都可以接这些活,做完了家里的事缝几针就能补贴家用,想来她们不会拒绝。
苏忻那时候提供的意见,被苏瑜和唐熙一起想法子同成衣结合起来,用了好些料子,真叫他们琢磨出来了几套穿在身上显得人特别精神的。
领口、袖口的改变,垫肩的应用,以及手肘、膝盖的拼接都恰到好处,为了让衣裳更加结实耐用,拼接的料子他们特意选择了一种比寻常粗布更耐用、要稍微贵一点的料子。
经过精心设计、剪裁,做出来这样一套成衣不会浪费一点料子,一套算下来他们打算卖一百文,价格同自己买料子回去做差不多,但是效果差了不少。
唐氏成衣的第一位客人是唐董,他定了十一套,众人第一次亮相是布庄开业那天,周正他们穿着成衣跑到大街上宣传。
除了周正他们穿的,还有其他的,选择别的颜色、款式,如果对这些都不满意,也接受定制。
当然了,定制的价格会再贵上一点,而且需要提供穿衣服的人具体的尺寸。
唐董在之后几天同周正他们一起去到县里几个他能搭上话的商行、武行转了一圈,给苏瑜他们找了几笔订单。
没有在县城大张旗鼓地宣传唐记布庄还卖成衣,等到县里大大小小好几个商行、武行开始统一着装后,其他的人很快就发现了他们的不同。
模仿的人有,但是唐记布庄将成本压得很低,卖的价格又便宜,而且东西质量确实好,还能在膝盖、手肘的料子磨坏了之后找他们替换新的,综合比较下来,唐记布庄成衣最合算。
渐渐的,唐记成衣就在各个商行、武行中名声鹊起。
苏家三房一共五口人,其中三口人都因为唐记布庄不停接到的成衣订单忙活起来。
苏高平要联系商行武行,还要采买料子,唐熙和苏瑜负责裁剪布料,再将不同的部位交给不同的人缝合。
人一旦忙起来,有时候就会顾不太上别的事,苏忻趁着这机会,一点点地将自己的习惯、改变融入到苏家。
这段时间,苏忻在椿婶的帮助下将鱼皮花生、脆皮花生、酒鬼花生和五香瓜子的配方研究了出来。
配方交给唐董,由他带着人做好,再卖到各个茶楼、戏楼,他还想法子卖了不少进大酒楼、小饭馆。
县里经常出入这些地方的人很快就习惯了在吃饭前、喝酒时、吃茶时、看戏时来一碟新口味的花生瓜子。
天气越来越冷,零嘴的铺垫做得差不多,唐董觉得是时候开起唐记小食了,但他觉得只有瓜子花生不够,差一样足以压轴的、让唐记小食同别的铺子不一样的吃食,苏忻思索了一番,最后想到了字糖。
温度高了糖容易化,现在天气冷正是卖糖的好时节。
而且马上就要过年了,家家户户有条件的总会称几斤糖回去,给孩子甜甜嘴,有串门的亲戚朋友来时摆上几颗面上好看。
寻常的糖就是麦芽糖、红糖、砂糖这些,红糖和砂糖价格贵,做成一块一块的也不大好看,大家通常是拿麦芽糖、也就是饴糖块招待客人。
字糖如果做得好了,比颜色单一的饴糖块要好得多。
苏忻想的字糖是将加了色素的糖摆成字的形状嵌在普通颜色的糖中,让糖块的横切面看上去就像写了字一样。
原理很简单,但是要让字糖做出来好看,不同颜色的糖之间界限分明但不开裂,还是要费些功夫的。
同唐董商量了一番,确定唐记小食的开业压轴特色是字糖,字糖里的字用“春”字后,苏忻就开始了字糖的制作。
最开始,苏忻试着一层一层叠加还没有完全融化的糖条,将糖条之间可能存在的空气压实,等糖块彻底冷却后切断。
“春”字复杂,笔画又多,想要让糖中的字迹清晰,做出来的糖块就十分巨大、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