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舌尖上的九零年代(246)

作者:薄荷雨 阅读记录

“桄教授,我的想法是利用这个会馆建成一个民族文化馆。那边的地方戏剧是傩戏和梆子。我曾经在一个小村庄看过一场演出,服装很旧,演员水准也不高,但是韵味很浓,很有地方特色。我觉得这些东西不能丢,如果建一个这样的戏台,在节日的时候请戏班来唱戏,既可以弘扬文化,又不至于让这些地方性小戏种失传。但是这种事情不能我出面,没那么大的面子,所以桄教授愿意跟我一起去看看吗?”

桄教授当然愿意,不但自己去了,还把儿子儿媳妇也叫回来一起去。

他儿媳妇是曲艺剧院的演员,因为生了孩子之后身材有点变形,现在上台的时间不多,基本转了文职,还要教导小演员基本功,工作也很繁忙。这次被公公店名要求一起去看看那个地方戏种,他儿媳妇很乐意,还专门给剧院打了报告,剧院领导也支持。

一路上桄教授都在感叹现在的文化流失,说到外来文化对本国文化的冲击,老先生就热血上头,一个人可以批判一整天不带停的。

陈馨以前一个人在张家村附近的城镇游玩时就把当地的民风民俗了解得七七八八了,这次在火车上没事儿干,就把自己的资料拿给桄教授一家人做参考。

桄教授的儿子对陈馨说的那个会馆很有点想法,但是得去实地看过之后才能落到实处。

“到了,这里就是我们的选址。你们看这个塌了一半的院子,就是以前的宗祠。不过以前这家宗祠的主人在几十年前就搬离了,之后这里再没有人看管,怕房子垮了伤到人,这大门锁上没打开过。”

张家村的村长和镇上相关的干部一起过来给桄教授介绍。

“我们这次过来的目的,陈馨同学跟你们说过了吗?你们有什么其他的想法没有?”

镇上的人不掺和,这地方对他们来说无益,如果没有人买,迟早要拆掉重修,那时候就不知道要修什么了。现在张家村跟山上另外两个村一起想买下这块地做什么会所,他们觉得不伦不类的,可这毕竟是笔不菲的收入,镇长也很关心。

“小馨让二妞转达了,我们都是些粗人,什么都不懂。老师是文化人,你们给个建议,能行我们就听老师的。”

山里人没文化就特别尊敬文化人,桄教授可是C大的老教授了,他们也被科普过桄教授的过往业绩,那是他们祖上十八代都没有过的大人物,村长要不是年老成精,肯定一脸诌媚的桄教授说啥就是啥。

“这里不修会所,还是修成祠堂如何?”桄教授没给解释,只先说了这么一句,转身微笑的去看村长等人,果不其然看到了对方一脸犹豫。

第189章 桄教授的建议

村长当然犹豫,这个会所一听就是城里人才有的,他们乡下人肯定会觉得稀奇,这样一来就会有人想要进来看看坐坐,他们就能挣到钱了。但是如果修成祠堂,还怎么挣钱啊?

桄教授没听到村长的答复,看了他了一会儿后,笑起来。

“这个祠堂跟你们想的祠堂可能有点不一样。”

在桄教授的要求下,镇上陪同他们的工作人员找来钥匙开了门,一群人进入旧祠堂的坝子。

旧祠堂的面积不小,占地大概有五亩的样子,具体面积还需要进行测量才知道。原本是个四合院的造型。那年月被人砸了东西两侧的房子,连主屋的内部都没放过,如果不是镇上老人以死相拼,估计整个祠堂都不会剩下片砖片瓦。

现在看过去,被砸的地方还残留有地基,但已经是野草丛生,连祠堂前面的青石铺成的坝子也从石缝之间长满了蒿草。前头主屋原本是两层高,现在垮了一小半,上楼的楼梯也朽烂了,根本不敢踩上去。

桄教授的儿子拿着速写本,刷刷的就把大致的地形分布画了出来。因为地基还在,他们也不知道地面上原本是什么样的建筑,只画了半截的示意图,还钻进了主屋里走了一圈,跟桄教授一起,拿着卷尺量了长短。

陈馨来之前就打电话给了刘春燕,托她在县图书馆查找了一下这边的资料,主要是镇上是以哪个民族为主的。但是让她失望的是,县志上对这边的记载很少,只有一句话,说在清末时,这里以桓家为最大的地主。

“如果你找到的资料属实,那么很可能这个宗祠就是桓家宗祠。我回去之后想办法查一查,如果能确定下来最好,说不定还能找到当年桓家宗祠的介绍。”

听到陈馨跟桄教授的谈话,村长心里挨不住了,拉着陈馨到一边,很着急的问她是不是这个会馆的计划就没有了。

“村长伯伯你放心,教授的意思是在保存现有格局的基础上尽量去修复重建,然后重建的建筑分为几个功能区,你们想要的都可以有,不过最主要的还是搭建一个文化传承的平台。”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