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繁體

舌尖上的九零年代(244)

作者:薄荷雨 阅读记录

“这人本来就是相对的,他儿子对我好,对我爸妈好,我也对他好,对他爸妈好。所以啊,婆媳之间相处也是有学问的。”

第187章 整个歇脚的地方

因为赶时间,所以并没有什么乔迁酒席之类的。

张二姐在一楼的堂屋里备了三张桌子和十几条长凳,这是给来镇上赶场的乡亲准备的歇脚地。他们这边都是这样的,从山上下来镇上居住的人,都会在赶场天提供乡亲们歇脚的地方。家里富裕一点的,还随时烧着热水蒸着一大屉的泡粑,案板上新腌制的咸菜和辣酱敞开了供应。

来这里歇脚喝水不用付出什么,随时来随时走都行。要吃东西也简单,带来的菜留一点,要想吃点泡粑就把菜放到案板旁边的木架子上。多少随意,哪怕是把葱都行。

这里的人还挺淳朴的,没有真那么小气的人,就算是家里实在没多余的菜,也会留下一包掐得嫩.嫩的野菜给主人家,或者留下一小瓶自家做的辣酱。

张二姐家不在乎这些菜啊酱的,习俗是必须要遵守的,她亲自动手,赶场的前一天就把东西做好,第二天清早就搁在灶上,放到大门口,让乡亲们取用。

她家的泡粑不但糯米用的多,糖也要多一些。还有一层馒头跟花卷,甚至专门定制的双头灶上还烧了一锅骨头汤,里面切成细丝的海带散发出浓香。葱花、盐和其他的调料就在案板上码着,想怎么吃自己动手就行。

大家都觉得她这是想要做生意,起先两天还不敢来,后来发现二姐就是单纯的给大家一个吃饭的地方,这才人渐渐多起来。

他们镇上赶场是逢农历三六九,一个月九天。二姐在这九天里提供的食物连本都回不来,但是却得到了山里乡亲们的一致称赞。被她带着,其他家也尽可能的提供更好的东西给乡亲。但是也不是所有人都能这样,毕竟张二姐还有其他收入来源,而其他人就要差一些了。

“最初我是想给做包子的,后来我妈骂了我,说我这样做是把其他人架在火上烤。后来想想也是,我不在乎其他人在乎,我不收钱其他人也不好意思收钱,这样下去得把别人家都拖垮。所以我想着,干脆把镇上下场口那个废旧的老祠堂的厢房给买下来了,就做我们山上的那个什么会馆?是会馆吧,我听小馨说的。哎呀,反正不管是不是,那里买下来折腾一下,重新刷了墙盖了顶,留两间屋做吃饭的地方,其他屋弄来给老辈子们玩下牌,还有一间最靠里的大房间,小馨说好好摆弄一下,给带奶娃的阿姐阿嫂们做成可以带娃休息和喂奶的地方。贾大姐,你说这样行不?”

张二姐带着新鲜的野味去了贾大姐家寻求支持。她不是镇上的人,想要做这事儿也不能从镇长那边下手,最好是贾大姐这样的小干部帮个顺手忙才是稳妥的。

“你挣点钱不容易,就这么折腾进去能行?”

“怎么不能行了?小馨说了,这里可以让族老们来负责管理,我和其他家里富裕点的,每年给赞助一些,然后在场坝边上做两个宣传栏,一边是宣传政策的,一边给我们赞助的人家打广告用,还有什么启事啥的都有地方张贴。而且跟以前一样,泡粑开水不要钱,但是想要吃饭填饱肚子就得给钱了,不多,大概是店里的一半或者再多一点点的样子,怎么算都比在外面吃饭便宜。这些钱收起来就是维持运转的。”

她们在贾家阳台上聊天,隔壁家的女主人也在阳台上摘菜,听到张二姐这么说,第一个说好的还是她。

“这主意不错,不过你们要是这么经营,最好去办个营业执照。不然到时候说起来不太好说。而且我们镇上的商业税不重,出事儿了还有政府给你们判,你们经营正规也更容易让人信服。以后就算不赶场,也能营业的。”

隔壁女主人是做税务的,很有兴致的跟张二姐聊了起来。贾大姐给她们做了个介绍,就忙着去烧菜了。

“得,老贾,干脆今天我们两家凑一屋吃饭,正好聊聊,让家里爷们儿也能喝两杯。”

都是一个单位工作的人,本来就熟悉,凑一起吃饭的事情也不少见。两家凑吧凑吧弄了七八个菜,开了一瓶酒,小孩子端着碗去边儿上吃去,他们几个大人聊得热火朝天。

最后的结果,是把那个小会馆弄成了个接待站的形式,还专门弄了一辆中巴车,说好找点关系拿到线路执照就可以营业了。中巴专门跑张家村那条线,绕个路,弄个单循环,一天三趟就足够应对山上村民的交通需求了。

这样还有个好处,能把散居在山上的村民逐渐集中起来,不管是以后让他们搬迁到山下,还是在半山修建集中居住区,都比现在找个人漫山遍野的跑要方便。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