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妃归来(276)
锉刀若出自尚工局,能入内宫,必是使了手段瞒天过海。
而事发前几日的值班侍卫、出门人等,亦在一一排查之中……
如此种种,未出意料,并不需多提。可是到了越荷病倒的第五日,也即事发后的第七天,有个她竭力压了许久的消息,终是传了出去:
王女匠悬梁自尽,本就疑点重重。她的家世背景,这几日也被查了个透彻。
家人安好在京城,并无矛盾。王女匠本人言辞灵巧,在宫中有不少如红妹一般的朋友,但也没有特别要好、形影不离的……财帛也许可以诱人犯事,但如何使人甘心赴死?
且这一死,家人朋友连累干净,那财帛要来也是无用。
故而,早便有人猜测:王女匠实则是被人杀死,诈称自尽的。
如这般事,有经验的内监其实第一日便能瞧出来,结果也确实如此。王女匠虽称自尽,实则被人勒死——但越荷以“勿要打草惊蛇”为名,让他们将消息压住了,仍然满宫里查。
因为勒死王女匠的人还没有找到,事情本身也是有疑点的。
光天化日,窥星阁中,能对王女匠动手的,必然是永信宫人。但是又无法将她们一一拿来拷问,因洛昭仪和金贵姬都要脸面。而王女匠其人,也颇可疑。
哪怕她不知事后会有人来杀自己,本以为能活……
可是事情既然发生在在金羽宫中,一想便知是出了内鬼。而窥星阁近日只有她一个外人常驻。又是手艺高超的女匠,又是负责弄那番植的。
她凭什么以为自己能从中脱身?
既然知道不能脱身,还去做此事,那必然不是普通的财帛能惑得了的了。甚至,越荷相信她是有亲朋好友受胁……偏偏就是卡在了这一点上,没有!
这王女匠能查到的任何亲朋好友,全都完好无损,甚至不知此事!
越荷以此为据,坚决认为事情另有蹊跷,不该贸然放风,要求内监们再查。
可是拖延了这些日子,宫中渐有议论,猜测不止,风声也的确是传出去了。
而玉河处的动静,越荷即便在“病中”,也不断听到——李贵妃仍在卧床,李贵妃的家人入宫探望,李贵妃招了几个嫔妃侍疾,李贵妃打发走了身边一个宫女……
她明显有事在做,越荷这边尽力配合。
然而,纵然她再能拖延,皇帝亦给出了近乎默许的态度。
五月十一日,越荷先前所点出的三条线索,近乎离奇地,在同一日都有了结果!
而这样的情况下,是无论如何也压不住的了。倘若越荷继续称病,那么皇帝无论亲自来理、或是另指定一个嫔妃,总归不可能让线索白白空置在这里。
于是,越荷覆了一层面纱,命人传讯各宫。
几位办案内监纷纷聚集到永乐宫九华殿——案子开审了。
……
依照皇帝的要求,既然有了决定性的线索,那是该公开的。
越荷邀了众妃来宫中,听那几个内监细细地说了。
尽管她中途多番模糊,但是,等到其中一人明确指出,锉刀似是夹带在每日运果蔬的木车中带进来的,而侍卫之所以不察,是有宫人在当时与他们说话分心……
当其直指这宫人是玉河宫中的婢女双枝之时,越荷便知道,幕后人已经做好了撕破脸的准备。
对方苦心孤诣谋划许久,既然敢于揭发,必然是做好了完全的谋算,绝非一时可解。她沉着脸听了许久,抑住妃嫔之间的躁动,并不评论,只道:“还有其它,且一一说来。”
妃嫔们大约也知道她素日和李贵妃亲善,估摸她情绪不佳,不敢多言。
于是,新的证据被指了出来——
经过内监们多方查证,有人说出,王女匠在受金贵姬召唤过去之前,曾经有几日的忧惧失措。那段时日,王女匠还被人撞见过,握着一支珠钗流泪。
这样便可推断,王女匠大约的确是受人胁迫,信物便是珠钗。
珠钗如今尚未找到。但根据宫人回忆中的大致模样,再让王女匠的亲朋们一一对比,终于找到了主人。王女匠之母失声痛哭,说那是自己陪嫁的压箱底之一,女儿曾见过多次。
她不常翻检陪嫁,不知此物失窃。谁知,竟然会因此断送了女儿性命呢!
事情查至此处,不需多说,众人也能明悟:想来,是有人窃走了王女匠之母的这件陪嫁,作为信物来威胁,使她以为家人受拘。
王女匠这才铤而走险,最终断送一条性命。
如此,颇令人唏嘘。但王女匠并非是自尽,而是被人勒死后伪作自尽。这一点,内监们业已查明。越荷问:“那么勒死她的人,可查到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