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在之后的分配中很是低调。
而漕帮江家也如他们所愿改换门庭,以江湖帮派出身,如今跻身朝堂,身居要职。
果然如裴凉所料,在新帝登基后,有两股起义军势力试图对江南发起攻击。
一股是如今占据蜀中以南的起义军,这股势力气候已成,如今已经在西南自封为帝。
他们的目的是逐鹿天下,自然不会放过这等帝权更迭的时期。
对方很敏锐的意识到了,朝廷发生了巨大的政治变动,本就腐朽不堪的朝廷,经此震荡,此时肯定不堪一击。
更遑论北蛮南侵之威胁刚刚解除,皇帝一路南逃,才刚驻入江南,形势混乱不稳。
只不过对方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师家军才跟凶残的北蛮铁骑打完,居然不像预料中一般兵疲马溃。
师飞羽南下接迎帝驾,传言那支不败之师雄姿威武,他们还以为是为了掩饰外强中干放出来的谣言。
是为了震慑多股起义军,好让师家军得以休养生息,毕竟这种虚报人数,震慑敌军的事,都是行军打仗基本操作。
西南起义军本就不算几股势力中最悍勇的,之所以势力扩张,多还是依靠地势之便。
此次他们主动出击,自己放弃了最大的优势,又对上实力没有半分虚假宣传的师家军,结果就是很虐了。
另一股发起冲击的到不如西南军志向远大。
那是一股靠近江南的门阀势力,本质就是在乱世中搅浑水掠夺好处的。
人家根本没有想着能一掌天下,对自己的实力很有自知之明,趁乱的时候能捞好处就多捞点,等天下有平定之相,便择一赢面最大的明主投诚。
一般为了节省收复成本,统治者会选择接受对方的投诚,到了太平盛世,在战乱中积攒的庞大资本,足够人家富贵延绵了。
但这边师飞羽早有准备,对方准备在这富饶之乡劫掠一波的想法破灭了,甚至整支军队白给,被师飞羽强迫收揽麾下,再带队反击回去,一口气便缴灭了两股不小的叛军势力。
这师飞羽实际掌权后的连连大捷,让麾下之人信心大增。
而对方表面的平叛收复之下,展露出的治理才能,也让天下人看到了乱世即将结束的曙光。
在此期间,裴凉便是一心赚钱,发展经济。
她倾注在师飞羽身上的巨大投资,变现得非常快,那便是他军队所及之地,裴凉的行事全都畅通无阻。
有权势军队大开方便之门,对于裴凉来说已经不是所谓的放开手脚了。简直是天下皆为任意遨游之地。
前几年各地连年灾祸,又有朝廷苛捐杂税,加上战乱侵袭,各地民不聊生。
失去劳动力的土地自然没有多少产出。
但合理的资源分配,暂时可以让民众渡过眼前的生存问题,只要有和平稳定的局势休养生息,自会恢复如初。
数年战乱灾祸,如今其实大梁人口已经降到某个危险的阈值。
清算政治余孽的时候,师飞羽也没有任何心慈手软,还有平定的叛军势力中,被一众叛军头目榨取的民脂民膏,除了必要维持统治运营的留存,均是拿了出来。
抚恤百姓,救济赈灾,裴凉组建的航海队还不断从外面带回新的粮食物种,她自己也凭借记忆改良了几种粮食的品相产值,大大缓解了全国的粮食压力,进一步促进了稳定。
此时的救命良方,在后世并不稀奇。
甚至裴凉自己根本就不是相关专业,只不过是旗下的食品公司,在签订庞大原材料订单的时候,她亲自前往种植基地,被科普的品种改良历史和方法而已。
谁能想到只是这应酬一般的考察,随便听一耳朵的知识,到这里便能拯救千万性命。
随着各地的收复,收复之地迅速回归秩序,天下大局已定,一些小股叛军纷纷选择了投诚。
还有一两股负隅顽抗的,但当地百姓也已经不堪忍受,短短数月内,各地发生了饥民冲击军阀的消息。
甚至不少百姓已经秀好了师字旗,准备迎师家军的到来。
其实那些军阀自己心里也清楚,但一个利益集团的构成,很多时候个人意向往往是被利益裹挟不知偏离何方。
裴凉当初顺水推舟放魏映舒和厉深离开,魏映舒的女主光环让她在原著惯性中又回到这个节点的位置上。
但厉深却从那之后销声匿迹,裴凉还当对方没有光环,于乱世之中已经不知流落何方。
老实说一开始还有些失望,毕竟厉深在原著中,也是各种意义上来说,女主最大的金手指之一了。
对方会随着魏映舒的进度而变强,最后更是以异姓王的身份驻扎朝堂,不过小说的最后轻飘飘来了一句终身未娶,英年郁郁早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