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农门媳的并夕夕系统(185)

作者:词酒 阅读记录

最难受的是那些清平府城内的大户人家以及商人店家。

清平府在那地方都几百年没挪窝了,有道是‘春江水暖鸭先知’,清平府城作为一府之地内的权力中心,自然备受富人们的追捧,可如今清平府权力中心要移走,这些富人们能不跟着搬迁吗?

没人逼着他们搬,他们可以选择不搬,但若是不跟着权力中心走,指不定什么时候就被踢出了清平府权贵的圈子,届时各种麻烦事都会接踵而来。

商人店家们更是忧思重重,不论大老板还是小摊小贩。

住在清平府城内的小摊小贩多数都是家中没有地皮的,就靠着每天出摊卖点儿东西赚钱,赚得还多是大户人家的钱,如今满城权贵都打算搬走,他们往后赚谁的钱去?若是赚不到钱,一家老小都得喝西北风!

清平府城内的大老板更是急得都快哭出来了,譬如说清平府内最大的酒楼仙客来,他们做的就是权贵的买卖,如今权贵们都要搬走,他总不能把仙客来也跟着搬去临江县。

不是他不想搬,是不值得搬。

近几年,临江县内的外来游商极多,早就开启了打尖住店一条街,比仙客来稀奇、好吃、装潢养眼的酒楼比比皆是,仙客来在清平府城之所以能够独占鳌头,靠的是经营出来的百年名声,还有就是掌柜的手中拿捏的人脉。

哪家的老太太打算过寿,哪几个权贵有什么兴趣爱好,喜欢吃什么玩什么……这种最原始的‘大数据’,都牢牢记在了仙客来掌柜的脑子里。他若是搬去了临江县,优势十不存一,拿什么同那些菜式比仙客来新颖、房间装饰得比仙客来好、价格还比仙客来低廉的酒楼比?

怕是他费劲功夫把仙客来搬到临江县,却无人会再买账啊!

这些不想清平府城搬迁的人想尽办法地给李淳奕递化,甚至有人许以重金,拿出了一年三千两雪花银的承诺,可惜这些对李淳奕的诱惑并不大。

朝廷发的俸禄足够一家支出,夏晚棠还有自己的买卖,家中的农场、牧场、鱼塘、矿场等都是日进斗金的买卖,三千两雪花银哪里会被李淳奕放在眼里?

他一不爱文人字画二不爱古玩串串,全身上下都没什么奢侈的爱好,根本用不着花钱,也没有三品官的架子,一件衣服穿个三四年都不会想着要换,还是夏晚棠催着撵着给他添的新衣。

上门游说的人跑烂鞋底子磨破嘴皮子,也没能让李淳奕回心转意,清平府府城最终还是搬到了临江县的县城北郊。

临江县城更名为新清平府城,同旧清平府遥遥相对。

李淳奕在新清平府搞了三件大事,一是兴建临江港,彻底将水脉打通,为往来游商提供了便利,二是在沿江一带划出地方来,筑好拱坝,建起了三十里清江水市,沿江两岸三十里尽数被规划为酒楼、茶肆、书院等,三是在临江县中确定了工人的身份,允许工人通过缴纳税银来抵农税,再由清平府府库中的囤粮来将税银兑为农税,上缴国库。

前两件大事是为了让外地游商来清平府,最后一件大事则是让清平府内的老百姓可这劲儿造!

以棉花种植业为首的产棉业、纺织业俨然已经成为了清平府的标志性经济支柱之一,大片大片的土地被开垦出来用于种植棉花,若不是刚吃过家中没有囤粮的亏,怕是老百姓都会只种够自家吃一年的粮食,余下的田地都用来种植棉花。

如果老百姓种的粮食只够自家吃,那些县城中住着的家中没有田地的人该吃什么?

为了保证充足的粮食供应,李淳奕有意地让清平府城内的粮店适当抬高了收粮价格,而且清平府的府库中也连年囤粮,每年新粮换旧粮,确保抵御天灾的能力。

-------------------------------------

清平府的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原先从□□盛唐那边来的游商们总是在临江县吹嘘□□盛唐有多么多么好,吹嘘长安城有多么多么繁华,可自打那次天灾过后,那些长安来的游商们就很少吹嘘盛唐的好了。

因为盛唐那边比宋地要偏北许多,听闻那次雪灾降世时,盛唐受灾相当严峻,有许多百姓冻死或饿死在家中,流民四起,整个盛唐都跟着动荡了起来,战火纷纷,若非那唐皇手段强硬,唐兵勇武非常,怕是高高在上的盛唐都能被那些乱臣义军所颠覆。

虽然唐皇带领李氏皇族在动乱中撑了下来,平定了各地的贼寇义军,但盛唐□□也因此而元气大伤。

盛唐在衰落,宋地的清平府却在飞速发展,哪怕是长安城来的商人,在见到清平府那沿江水市时,往往都会情不自禁地看迷了眼。

上一篇:我太渣了 下一篇:谁说我是工具人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