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梁王看着使者,道,“孤若是不愿意呢?”
使者道:“如此,只怕殿下要追悔莫及。”
梁王冷笑,随后就让人将使者推出去斩了
。
萧寰营中留下了大批的攻城器具,没有带走,也来不及销毁。梁王令人全都收集起来,集结大军,打算叩开京城。
不料,城中的袁氏兵马竟似抓住了一线生机般,打得颇是顽强。那些攻城器具还未运到城下,里面的兵马就已经冲了出来。
梁王的兵马虽有不少,但都是近半年从河洛之地征来的,有一部分是原来的州郡兵马,但更多的则是农人、流民和各大家族豪强部曲。并且这战事虽是去年就已经开始,但因为有萧寰在,战事都是小打小闹,不曾真正爆发大战。故而大半年下来,这些兵马也仍然良莠不齐。
袁氏的兵马则不一样。他们已经养了多年,能留在京城中防卫的,都是精锐。
故而两军真的对阵,梁王兵马在士气高昂的袁氏兵马面前羸弱不堪,被杀的尸横遍野。最后,他们连城门也没摸到,只能将一地的攻城器具留下,潮水般逃了回去。
仅仅一战,梁王带上阵的兵马就已经折损了三成。
他不曾料到这个结果,当即破口大骂,并马上处决了几个带头逃回的将官,以儆效尤。
但发怒归发怒,梁王也知道,这仗打成这样,将士疲惫,就算再下令强攻也无济于事。
当然,撤军是不可能撤军的。当夜,他就下令在萧寰原先地大营里驻扎下来,天明后再继续进攻。
然而事情的发展,仍然超出了梁王的预期。
半夜里,手下突然向
他禀报,说军士之中传言,这大营中有广陵王的鬼魂,亵渎者会受到他的诅咒,死无全尸。
这些军士本就是寻常民人而来,好些人投到梁王帐下,也不过是为了能吃饱穿暖,活命放在第一。广陵王的声望,本就令许多人畏惧,这留言传开之后,营中竟出现了大批逃兵。趁着夜色,整队整队地消失不见,让巡营的将官大为光火。
就在梁王急匆匆披衣起身,到营中去查看的时候,又一个惊天的消息传来。
京城内的禁军发动兵变,打开城门迎王师。
而他们所谓的王师,并非梁王,而是广陵王萧寰。
第354章 兵败(下)
这变故,突如其来。
当广陵王的旗号重新出现在京城的城墙外的时候,许多人都认为,那定然是假的,冒充的人,不是王隆就是崔延或高竣。
直到他们杀奔过来,将梁王这里也劫了营。
朔方的兵马之强,远在袁氏之上,而梁王直到真正率兵与那支兵马交战之后,才知道自己麾下这些人与之相较,何止是羸弱二字可形容。
简直就是一地菜瓜。
梁王的兵马甚至无法阻滞半刻,一触即溃。而后,整个大营被团团围起,切断了他们逃窜的可能。
而更让梁王心头如重锤擂下的,是当他看到萧寰身影的时候。
那模样,就算化成灰,他也不会认错。
萧寰立在战车之上,坐镇中军。那些兵马丝毫不将梁王的人放在眼里,甚至都没有过来看一眼,只迅速地占领地势,与京中起义的禁军里应外合,迅速占领了城门。
“殿下……”一名将官匆匆跑来,手里拿着一封书信,结结巴巴,“广陵王那边送来此信,说务必要殿下亲自拆阅……”
梁王冷着脸,将那书信接过,展开之后,即看到了里面熟悉的字迹。
正是萧寰的。
在信里,萧寰义正言辞,说京城乃天下首善,为袁氏祸乱久矣,民不聊生。为免兵灾叠加,生灵涂炭,他与京中禁军密谋,里应外合,攻破城门。自己此番用计,是为了让城中的袁氏放松警惕,以便禁军们举事。可梁王和周氏竟包藏
祸心,暗中设计谋害萧寰和皇帝,此不孝不悌之举,乃令仇者快亲者痛。当下周贵人和周承都已经被拿获,正随皇帝一起带往京城,念在兄弟旧日情谊,望梁王悬崖勒马,即刻出降,勿谓言之不预。
梁王看着,只将眼睛盯着周贵人和周承地名字上,阴晴不定。
过了一会,又一个将官匆匆奔来,将一张纸条递上。
那是一封鸽信,展开之后,只见细小的纸上只有寥寥数语——皇帝、周贵人和周承已经被萧寰的人带离巨鹿行宫,下落不明。
终于,梁王那毫无表情的脸上终于有了变化,目眦欲裂。
突然,他“哇”地吐出一口血来,人事不省。
*
随着太阳升起,京城中,气象一新。
已经被困了数月的百姓,闻知广陵王领着朔方的兵马打进了进城,无不惊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