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他寡言(42)
“什么?”徐雪娘回头看她。
“晚上你要连夜削竹签不是么?”
谢桑榆挑挑眉:“白天要出摊,又要顾着地里,还要洗菜穿串,哪有功夫削竹签。”
而且,竹筒这个主意,她已经决定要实施了。
以竹筒作为打包盒,另收两文钱费用。
食客可以自主选择要不要竹筒,它不是一次性用具,下回过来买辣串还能用上。
“桑榆的意思是……跟杜大婶买竹签?”
商谈好费用的话,这事没人会不愿意。
毕竟村子里,能来钱的活计几乎没有,进城找工作的,也多半是男人。
徐雪娘想的是,他们小本生意,这些东西自己又不是不能做……
“娘亲算过没有,我们一上午收入如何?”
谢桑榆搬着小板凳,坐下道:“辣串的味道是被大家所接受的,我们应该傍晚再收摊。”
第一天反响就不错,之后应该会更好。
所以,要准备很多东西,意味着他们三个会更忙。
而且,削竹签是个细致活,稍有不慎会弄伤手指的。
他们所需量挺大的,怎么说也要两三百支。
甚至生意好的情况下,远远不够。
一个人少说也能买好几串,有的十来串,他们没接待几个,就卖完了。
谢桑榆把这些给徐雪娘说清楚了。
就是取舍问题,一个人只有一双手,一天时间也很有限。
辣串卖得好,应该把时间花费在摊上,而不是回家削竹签。
徐雪娘听明白了,点头道:“且看看明日,再做决定吧。”
☆、23 意向
第二天,一家三口,早早推着板车出发了。
这次换了大陶罐,辣味的比不辣的要多一些。
昨晚徐雪娘连夜削竹签,谢郁丛负责清洗,而谢桑榆帮忙穿串。
忙活到挺晚的,才熄灯歇息。
这些事,在小小油灯下,效率不如白天。
徐雪娘已经对谢桑榆的提议心动了,只靠着他们三个,确实忙不过来。
今天带来的串串数量,不如她预期的多。
如果可以,还想多做一点,可时间不允许。
推着板车,来到昨日的地点。
徐雪娘点燃炉子,开始给陶罐加热。
这原本熬药用的小炉子,换上加大号的陶罐之后,显得太过小巧了,似乎有被压扁的危险。
“今天收摊后,我们得换个大炉子了。”谢桑榆说道。
“要买两个。”谢郁丛竖起指头。
徐雪娘抬手摸摸他的脑袋,笑道:“好,两个~,还要给你们做一身新衣裳。”
姐弟俩穿的是谢郁堂和谢桑兰的旧衣,之前一大家子一起生活,堂哥堂姐较为年长,穿不下的衣服就给小的了。
这会儿倒不是突然嫌弃,而是衣服实在太旧了。
徐雪娘手头有铜板了,自然想给孩子好一点的物质条件。
看着谢郁丛偶尔会冒出一两句搭话,她心里着实高兴。
原先总有人说她儿子是傻子,徐雪娘对此一再反驳,却显得苍白无力。
这下好了,谢郁丛的话逐渐多起来,她坚信,他会成长地跟正常少年一样的。
谢桑榆悄悄看在眼里,那口白玉井,既然叫灵泉,总得有点作用吧?
某些改变是很悄无声息的,这样一来她也比较放心。
如果突然间出现神奇的功效,才令人害怕警惕呢!
陶罐被加热之后,催发香气,没多久就有人过来问价了。
有过昨天上午的经验,徐雪娘镇定许多。
她不再那么紧张胆怯,而是高高兴兴的,接待每一个食客。
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有钱也能让人壮胆,从而改变自己。
昨天那两个大食量的汉子又来了,这次手里拿着个海碗。
说是很喜欢辣串的味道,带一些回去给家里人尝尝。
他们一人买了三十来串,完了还去斜对面拎一小坛米酒。
徐雪娘仔细收好铜板,扭头道:“回去后我就把竹签的事交给杜大婶。”
谢桑榆掩嘴一笑:“还有竹筒,不见得谁都会带着碗上街,对吧?”
所以说,有竹筒充当打包盒,对他们这种流着汤汁的串串来说,方便很多。
而且,竹筒又不是不收费,亏不了。
“行,听你的。”徐雪娘一点头。
她觉得,闺女从福安崖被抬回来,转变了很多。
变得懂事了,聪明了,长大了,甚至比她这个做娘亲的有主见。
这不是坏事,徐雪娘认为,这一定是上天对他们母子的垂怜。
临近正午的时候,谢桑榆看了看陶罐里剩余的串串,没多少了。
“我估摸着下午又可以早早收摊了。”
“看来食材还能多买点……”徐雪娘瞥了一眼板车,道:“就怕一趟带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