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宗室,如无例外都会被皇帝留在京中。放在眼皮底下,也就不用担心他们会闹出太大的乱子来。
所以身为亲王却不能留在京城,其实已经等于是被流放了。没有封地,就注定了不可能在外面悄悄发展,养兵造-反就更不可能了。想要夺权,只能从京城这边入手。
襄王之前是情况特殊,才被先帝安置在了凤京。虽然他也觉得那边的日子比京中安逸得多,但是对于有野心的人来说,那样安逸的日子,只能消磨斗志。
要不然,他也不会一收到桓衍的旨意,就收拾东西进京。
桓衍自然是乐意见到两人对上的,此刻笑吟吟地拉偏架,“九弟,不要胡闹!襄王今日才刚回京,正是风尘仆仆,还是先回王府修整一番吧。晚上朕在宫中设宴,为你接风洗尘。”
襄王哼了一声,也没有多言,起身告辞。
有这样的开头,后面桓羿和襄王自然是处处针锋相对,就连说话都阴阳怪气、意有所指,充满了火-药味。
不过一时之间没有大的冲突,也就是些言语上的冒犯罢了。
桓衍看了几天热闹,就觉得没么么意思了。恰好此时,下面灾区上奏,说是赈灾事宜推行十分不顺。一方面,是灾区的官府本身就有着不小的问题,这会儿钦差来了,人人都急着捂盖子,对于赈灾的事不上心。另一方面,百姓似乎也对官府失去了信心,不愿意配合种种赈灾举措。
之前派下去的都是户部的官员,官阶不高,而且理论上他们的工作只是将赈灾的粮食运过去,不能参与当地的各种管理,所以只能给朝廷上折子,希望能派遣朝廷大员前往坐镇。
桓衍看到奏折,也不由皱眉思量起来。
赈灾这种事,其中的猫腻多得很。按照桓衍的想法,当然是要派自己这边的人过去,将一切掌控在手中。
然而就在此此时,桓安却悄悄献上了一计,“陛下当日召襄王回京,便是为了让他与越王对上,只是这许多时日过去,两人除了打打嘴仗,别的么么都没做。依老臣看,除非有足够的利益,否则局面只怕会一直僵持下去。”
桓衍闻言若有所思,“那你的意思是……?”
“眼下不正是一个大好的机会吗?”桓安道,“这赈灾从来都是最能收拢人心的事,既然要派人前往坐镇,陛下不如放出消息,说要选一位声望卓著的皇室成员前往。”
这名望,一般来说是年纪越大越好。不过上了年纪的宗室,基本上都没多少心气了,不会跳出来争这个位置。到时候再安排下面的人举荐,把人选锁定在襄王和越王二人之间。
如此,何愁两人打不起来?
这确实是个不错的法子,但桓衍心里也有别的忧虑,“果真要将此事交给他们去办?”
桓安低头笑道,“这赈灾,办好了自然可以收拢人心,但若是办坏了,岂不是辜负了陛下一片爱护之心?”
桓衍眸光一闪,彻底明白了他的意思。先放出消息,让两人为了负责此事而争抢。之后不管派谁去,另一边势必都不会罢休,必然会暗地里使绊子。——就算他们不做,桓衍也大可自己派人过去使绊子,伪装成他们做的。
如此一来,想要收拢人心的自然不可能成功,而两人之间的梁子却是彻底结下了。
到时候自己再派人去灾区收拾残局,这声望自然不会落到别人身上。
“好,就这么办。”桓衍很快下定了决心。
于是第二日,在朝上讨论此事时,就有官员提出,如今灾区正是人心惶惶之时,派遣大臣,不如派遣皇室成员前往更能安定人心,毕竟他们身份不同,更能代表皇帝。
这个提议一开始被斥责为荒谬,但很快就有不少人表示了赞同。
本来这种事一直都是有先例的。之所以之前没提出,主要还是因为桓衍如今比较尴尬,没有儿子。
但是没有儿子,也不代表没有可用之人嘛!有那想得多的人,已经开始琢磨着皇帝从宗室之中抱养孩子承嗣的可能了。如果真要这么做,那么肯定不会选择血脉太远的,只能从几个兄弟和堂兄弟之中来选。
既然如此,提前替他们造势,也未为不可。
所以很快就有人陆续提名了几位亲王。就连汉王都在其列,毕竟他是太-祖活着的两个儿子中更年长的。不过没么么人将之当回事,毕竟人人都知道汉王胖得走不动路,进出都要人抬着椅子,怎么去赈灾?
至于先帝其他几个儿子,存在感太弱,也很快就被排除了。
于是就只剩下襄王和越王这两位在御前经常露脸的。尤其是襄王,陛下可是前不久才特意将他召回京城,这是为了么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