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黑科技大佬你不早说!+番外(212)
不管她做什么,VR画面总是瞬间同步。
真的是动作捕捉——基于摄像头的动作捕捉。
这技术以前也不是没见过,kinect就是摄像头动补比较成功的产品,还有深空的特效插件,可以用普通摄像头完成动补。
但是精确到手指每一个关节、心到手到眼到,心里想着、手作出动作、视觉马上就收到反馈,毫无延迟,就好像自己和虚拟角色彻底重合在一起,这就极其困难了。
不光如此,映入眼帘的皮肤更让人吃惊。
手部皮肤上,细小的绒毛、毛孔、突起、肌理细纹、若隐若现的血管……分毫毕现。每一处都是细节,每一处都是质感。
只可惜头盔的显示技术不好,画面存在严重的颗粒感,否则跟真实观察自己的手有什么区别?
陆小婵心想,技术什么时候先进到这种程度了,VR能做得这么登峰造极?
用cg还原真人皮肤质感,她见过,在好莱坞电影里。
实时动作捕捉,也见过。一个巨大空旷的房间,演员身上贴满传感器。
但眼前的场景不是电影,她身上更没有贴满传感器,只通过一台电脑、一个摄像头,就完成了电影级实时渲染和高精度动补。
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画面始终维持着超低延迟和60帧刷新率。
渲染和动补尚在理解范围,但是这个始终保持在20ms以下的延迟,简直让陆小婵震撼得头皮发麻。
“这个延迟是真实存在的吗?”她甚至开始怀疑人生,“我不会是戴上眼镜的那一刻穿越到未来了吧?”
她还真摘掉眼镜确认了一下。
还是那个网吧一样的展厅,还是在SIGGRAPH大会现场,电脑显示的时间还是2021年7月。
她重新戴上眼镜,感觉自己有可能在做梦。
陆小婵为什么能知道延迟一直在20ms以下——
因为从开始到现在,进入这个VR场景的全过程,她一直没有出现眩晕感。
VR眩晕有三大来源,一是硬件和内容设计上的不合理;二是晕动症;三是延迟。
设计的不合理可以一点点改进,晕动症并非每个人都有,陆小婵就属于几乎不晕的那种。
只有延迟是无差别的,20ms标准牢不可破,超出必然导致眩晕。
带着头盔的用户看向哪里,程序就必须立刻渲染出哪里的画面。人眼反应时间大约在20ms,如果“看向某处-某处显示画面”这个过程大于20ms,大脑就会产生滞后感,从而造成眩晕。
也就是说,硬件检测到用户动作、GPU渲染新画面、显示设备成像,这三个过程,再加上数据来回传输的时间,总时长必须压缩在20ms以内。
否则,眩晕问题永远无解。
VR的画质被20ms死死限制,导致一些VR游戏甚至不敢把画质做得太高,生怕玩家的电脑跟不上。
陆小婵从戴上眼镜到现在没有产生眩晕感,说明画面延迟一直保持在20ms以下。
运行着离谱的实时渲染和动补,还能有这么低的延迟,未免也太匪夷所思了。
还没有真正开始探索这个世界,只是一个简简单单的抬手动作,就让陆小婵感受到巨大的震撼。
她迫不及待地操控手柄向前移动,想要赶紧上岛,一边动一边低头看,角色在浅水滩中迈起步子,这是系统动作,就显得比较死板。
还没来得及看清自己在水中的倒影,她又被激起的浪花夺走了心神。
清澈的水珠拍打在身上,湿透衣摆。她不可思议地伸手,冲面前的空气捞了一把。
画面里,她的手正好捞在水面上,掬起一捧清水。
水珠顺着指缝淅淅沥沥落下,或者汇成细流沿着角色的皮肤滑下,清透的水流、蜿蜒的水迹,让她觉得自己根本不是处在一个互动场景里,而是在看一场电影。
“竟然真的能捧起水来……”
“这个流体绝了!这个衣摆、这个湿透的效果……这是真实存在的吗……”
她狠狠掐了自己一把,又猛地摘下头显看向四周。
剧痛。
以及还是熟悉的大网吧。
没做梦,没穿越。
除了会场里此起彼伏的吸气、惊呼、尖叫……等奇怪声音,一切都很正常。
陆小婵窒息着把头显重新戴好。
她的大脑已经快要空了,完全不愿意思考自己看到的一切究竟意味着什么。
现在,她只想抛开杂念、心无旁骛地完成这段奇妙旅程。
“我可以在这里玩水玩一年,真的。”她自言自语道,恋恋不舍地离开浅水滩,走上小岛。
人物行走并不是平滑的移动,而是带有轻缓的晃动效果,脚步踩在草地上发出窸窸窣窣的声音,就像陆小婵真的在走路一样。
她用手柄控制自己转了个身,想看看自己在水中的倒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