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家属院带孩子后梁兰香除了捣鼓院子里这一块巴掌大的菜地外啥体力活儿都不用干。在贝贝会跑会跳后唯一能体现自己价值的事儿就是做家务了。一听陆敬军要抢走她实现自我价值的唯一机会,梁兰香和陆敬军因夸赞贝贝而短暂达成的友好共识在这一刻消失殆尽,她眉眼一耷拉:“不用你,你去干你的活儿去,我自己做就行。”
陆敬军心血来潮想做一顿饭的初衷只是想让梁兰香轻松一天,梁兰香不让他做,熟知梁兰香品行的陆敬军也不抢,摘好了菜从善如流地便去了营区巡查。
三年的时间,陆敬军并未升迁,至今还是个营长,但他们团的副团长已经年过五十,最多再过两年就要转业了,而陆敬军是最热门副团长人选。团长也有意无意地暗示过陆敬军。
陆敬军也只跟骆琦透过口风。
1965年的冬天格外的冷,进了十二月,就下了好几次雪,次次都厚的很,骆琦他们二厂的效益在这一年跌了很多,一厂那边的单子也少了好多。但厂里效益不好并不能影响到骆琦他们。每个月他们的工资都是按时发的。
而自打去年开始,骆琦就再也没有给报社写过文章。她并不是是个时代土生土长的人,现在这个时候正是最敏感的时候,是写错一句话都会被定罪的时候,骆琦唯一能求的就是稳。
66年的一月份,陆敬军驻地的后山上的山坳里关进了一群人,据说那都是上海那边来的知识分子,都是那边大学里的教授,是有名的臭老九。
骆琦听了陆敬军的话,久久的没有说话。
周末那一天天晴,骆琦借口去镇上买东西,却在半道时转了方向,从山的另一边绕到那个山坳处。
她在半山腰,看着那个原本就不大的山坳里面盖了两排小小的泥巴房。泥巴房的附近都是新开垦的土地,一群文质彬彬的人扛着锄头在挖,而在他们的附近,站着许多个带着红袖章的人。
骆琦坐在半山腰上看了好久好久。
看着那些知识分子下工了,看着他们分到了硬邦邦的馒头和清得没有一粒米的粥。
骆琦忽然想起了她读大学的时候的一个教授。那个教授已经八十多岁了,是她们大学的特聘教授,每周给他们上两次公开课,教的是近代史,语言风趣幽默,会结合当时的历史以及民生讲课,但在讲60年到76年这段历史时他总是用最简短的语言去说那些年发生的重大事件。
后来学校里面有留言称那个教授有很多好友、同伴因熬不过那十年,死在了下放的农场里。他的那些同伴有最早留学国外的人,也有在各自领域里有很高成就的人。
来到这个世界,骆琦没多少上进心,但她总觉得自己应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儿。
她和陆敬军两口子每个月的口粮都够吃,而她空间的那些大米便一直都放着,只是偶尔她才会取出来加个餐。穿越一年多来,她空间里的大米一袋50斤的都没有吃完。
骆琦等到傍晚,带着红袖章的卫兵们扔下鞭子三两成群的回去吃饭了,只留下一两个人值夜。这两个人相信臭老九们翻不出什么风浪,于是回了值夜的小房子里。
他们的小房子离知识分子住的地方有些距离。
山里的夜很凉,知识分子们只带了几身换洗的衣服就来了,革委会给他们发了棉被,但那些棉被又重又黑,根本不保暖,他们来了一个星期,在开荒的时候便有意识的捡了一些干柴回来,到了夜里,他们便聚集在一起烤火。□□们对于他们的做法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并不管。
他们今夜如同往常一样在烤火,忽然门外传来敲门声,众人心里一紧,互相对视了很久,他们人中年轻一些的那个站起来去打开门,门外没有人,但在门的边上却有一个巨大的包裹。
年轻的教授左右看了看,没见到人,眼瞅着值班室里的□□走了出来,年轻的教授下意识地拿起了地上的包裹,顺带将门关上。
他拿着有些重量的包裹去到火堆边:“小沈,是什么人?”
小沈教授摇摇头:“没看见人,只看见这个包裹。”小沈教授打开包裹,露出里面白花花的大米以及一封信,信是用英文写的,字迹娟秀,一看就知道是女人的笔迹。
待小沈读完了整封信,他泪眼朦胧的把信递给离他最近的文学系秦教授。秦教授读完又一个个的传下去,等最后一个人读完,直接放进了火堆里,火迅速将纸张焚烧,有人低泣声传出来。秦教授抹了一把脸,对小沈教授道:“小沈,抓两把米到这个铜罐里煮一煮,给大家暖暖身子。”
小沈哎了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