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逆袭:最强女首辅(257)
听崔彦的意思,周恒这科应是能中举。
若能中举,崔老爷就打算把嫡出的崔五娘嫁给周恒。
若不得中,就嫁庶出的崔三娘或者四娘。
嫁嫡嫁庶,嫁妆标准都不一样,崔老爷自然要与管理中馈的崔太太商量。
崔太太也愿意见着周恒考中,好把自己嫡亲的崔五娘嫁过去……崔家是有钱不假,官宦之家却轻易不与商户结亲,富商家的女儿不愁嫁,但想高嫁也是很不容易的,像周恒这样年轻有前途的读书人,在崔太太眼里也是很好的女婿人选了。
好女婿当然要留给亲女儿,难不成要留给小妾生的?
这边崔老爷和崔太太商议,不慎就被来给崔太太请安的王姨娘听见了。
王姨娘就是崔三娘和崔四娘的生母,早些年是极为得宠的,还生下了崔老爷的庶长子崔大郎。
听见崔老爷在里面说周恒中了举就娶五娘,没中就在三娘和四娘中挑一个嫁过去,王姨娘气得手抖——她儿子是庶出,所以不如崔彦,她忍了。如今女儿嫁夫婿,也要捡正房挑剩的是什么道理?
第190章 :轻松乡试游(2更)
王姨娘忍着气,说自己给太太做的抹额忘了要回去取。
回到自己院子后才忍不住哭了。
崔家姨娘和崔家的小姐们并不住在一起,到了晚上,崔三娘和崔四娘来看生母才得知了这件事,母女三人说起来,少不得抱头哭一场。
王姨娘就怨自己不该做妾,让儿女都矮人一头,崔四娘替生母拭泪,恨恨道:
“与姨娘何干,是正房欺人太甚!”
嫡母待她们都是面子情,平日里她们如何恭敬孝顺都没用,有好的婚事还是会留给嫡出的五娘。
女人只会怨女人,这事儿让崔家大郎听说后又是截然不同的感受了。
根源不在崔太太,在崔老爷。
是崔老爷太偏心了。
原本就常说,他们这些庶出的将来都是帮扶崔彦的臂膀,等崔彦展现出读书的天赋,更是不得了。
崔彦若能科考入仕,他们更不配当崔彦的兄弟了,全是给崔彦干活的掌柜!
崔大郎冷笑,“等那周恒中举,父亲把三娘、四娘许给他也罢了,若不然……”
王姨娘被儿子两句话说的心惊肉颤,她直觉儿子要做些不好的事,她本想开口阻止,又硬生生咽了回去。
老爷实在偏心啊!
做妾的让着正妻是应当,她生的儿女也姓崔,凭什么也要事事相让?
正室有正室的立场,小妾也有小妾的想法,任何妄想着妻妾和美的男人都是天真,妻和妾的矛盾永远无法调节,不为自己争,也会为儿女去争。
崔家的隐患早已埋下,嫁女争夫一事只是提前让隐患浮起。
崔彦对此一无所知。
崔老爷答应要把他和周恒弄去国子监,崔彦就安安心心备考了。
八月初九为乡试第一场,八月初八就要提前进场。
乡试的验身也比之前的考试都严格,崔彦提着考篮进场,小小一个号间,三面遮挡,正面无墙。
两张木板横在号间,高的是答题放试卷的桌子,矮的那张则是凳子。
晚上睡觉时则将两张木板拼在一起当床。
要在这样逼仄的小号间里前后呆上九天,崔彦第一个反应是“幸好老子减了体重”,第二个念头则是“程卿那身体可熬得住”。
……
同一时间,程卿也在打量着乡试号间。
白天不透风,热的要命,晚上又连门都没有就那样倒在木板上睡觉。
难怪要说科考是寒窗苦读,可不就是苦么!
这样的环境下考三场,程卿只能庆幸自己是穿到大魏三年后才来经历这一遭,如果是刚穿越那时,她估计会直接死在乡试考场上了。
不要紧,她已是锻炼了三年的身体,穿上衣服显得单薄,还没胸没屁股的,脱了衣服胳膊和腿却都是有力的,瘦是瘦,身上的肉比较紧实。
三年磨一剑,她躲过了验身的危机,熬过了县试、府试和院试,没理由倒在乡试。
程卿放下考篮,将挂在脖子上的卷袋解下。
这是一个布袋子,中间夹着油纸,可以防潮防湿,入场时通过点名就会领到答题纸,如今答题纸就装在卷袋里。
程卿学着其他考生一般将卷袋钉在了墙上,这东西是万万不能被脏污的。
考场会给每个号间提供一盆炭火,一支蜡烛,剩下的东西就要考生自己带了。
考虑到这鬼天气,程卿让家里准备的是米和腊味,两把米加点水,扔点切好的腊肠腊肉在上面,只要一口砂锅就能解决一顿饭菜。
此外还备了用核桃、松子、板栗、芝麻和米一起炒香磨成的粉,早上用热水冲一碗就算早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