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行商这些年(3)
梦里他叫宋菽,跟他的本名同音不同字,也是个孤儿。
宋菽很小就被宋寡妇收养,一点不记得亲生父母的事,只把宋寡妇当作阿娘。天熙之乱,各地都在打仗,乡下的壮劳力一批又一批被送到前线,连他家大哥二哥也不例外。
因为缺少劳力,又频遇天灾,粮价翻了好几番。稻米甚至一度涨到六七千钱一石,足足是战前的五六十倍。粮价虽涨,却无粮食可卖,连续欠收让附近的几个村都闹起了饥荒。
在那时,宋菽听到过路的人说江淮一带局势稳定,有许多挣钱的机会,二话不说就走了。
他当时才十二岁,想的很简单,觉得只要自己挣到了钱帛,阿娘和姊妹就不会挨饿。谁知,乱世中土匪横行,他揣着两年来辛辛苦苦攒下的钱帛归来,却被抢得一文不剩,连鞋子都没了。
最后,更因极度饥饿而倒下。
宋菽回来的消息,不到一天就传遍了相河村的每户人家。
战乱刚结束,几乎每家人家都有一个被征召入伍的男人,大家日日夜夜盼着,却没想到那个留书出走的宋菽先回来了。
有平日与宋家jiāo好的村民来看望,见宋菽躺在chuáng上,依旧人事不省,都直摇头。
甚至有人劝宋三娘准备后事,被六娘听见,一顿骂。被骂了的老妪直嚷这小娘子厉害,一点情面也不留。宋六娘从小皮大的,才不怵这个,指着鼻子把人骂出家门。
这之后,再也没人敢说晦气话了。
然而,好意来劝的却也不少。
前些日子县城里开蒸饼铺的柳家来提亲,为他家小儿子聘宋三娘为妻。柳家蒸饼铺在县里是独一份儿的,这附近十里八乡,若是要祭祖祭神什么的,谁不得去柳家买几个蒸饼?
大家都道这是门好亲事,就算柳家小儿是个傻子又如何,只要能生下姓柳的儿子,宋三娘还愁没有好日子?
可三娘一口回绝,坚持留在家里照顾弟妹。
这回宋菽回来,又有人来劝,说宋三娘到底是女儿家,现在有这么好的一门亲事摆在面前,可不能错过。不如把弟妹都jiāo给宋菽照顾,趁早嫁人。
来人苦口婆心地劝完,宋三娘客气地笑笑,把她请出家门。
宋菽离家的时候,三娘以为她阿娘宋寡妇会气疯,可没想到她只是抚着那歪歪扭扭的几个字,说:“四郎,有闯劲。”
在乱世,有闯劲的人才能出头。宋三娘不想嫁给一个傻子,她更相信这个有闯劲的弟弟,相信他会给家里带来希望。
第2章 第二桶金
“喂过米粥了?”
“喂过了。”
“今年麦子的收成不错。”
“可如今什么都贵,麦子却不大涨。”
“阿姐不怕,大不了我们天天吃麦饭,或者磨成面吃饼。”
屋里短暂得安静了会儿。
宋菽睁开一条缝,依稀看见几个孩子围坐在屋中间用砖围起来的简易炉子边。如今天还热,炉子里空dàngdàng的。
看起来最年长的女孩应该就是三娘,只是与原主记忆中的样子相比,皮肤黑了些,也了瘦了些。另两个差不多年纪的就该是五娘和六娘了,五娘低着头,一直没说话。她和其他几个一出生就没有耶娘的孩子不同,是三岁时遭到遗弃,被人送来宋寡妇家的,原因是久久不开口说话,家里人认为她是个傻子。
其实她长大后,一切表现都还好,只是不爱见人,沟通上有些障碍。宋菽怀疑,她有高功能自闭症。
六娘与她相反,话多得很,前日她骂那老妪时宋菽醒着,那张嘴比原主印象里更利了几分。七郎才三岁,原主对他的记忆不多,宋阿南是原主走后才来的,也不知道他都长这么大了,还是男孩,家里怎么又不要了,难道也是因为不爱说话?
“也罢。”三娘叹气,“多蒸麦饭吧。”
宋菽曾在书里读到过,小麦是外来物种,古时候中原以粒食为贵,粟米和稻米最受欢迎,而更适于粉食的麦子则长期遭到嫌弃。
说实在的,宋菽倒不认为是小麦外来的关系,多半还是不好吃。小麦不像粟米和稻米,直接用水煮就很美味,它需要诸多创造。而中原不喜小麦,创造的速度也就大大延缓了,否则也不至于直到明清时期市面上才出现白馒头。
根据原主的记忆,如今是叫做嘉朝的时代,并非宋菽所熟知的唐宋元明清,生产力水平则大致相当于唐。这时的中原还不流行高chuáng高椅,平民家多是席地而坐,连他这个病人睡的,也不过是一张草席。
“……得轮种,否则吃不消。”
“这样收成就又下来了。”
“哎……四郎也不知道什么时候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