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在古代行商这些年(12)

作者:手帕望明月 阅读记录

宋家的馒头作坊不知能开到几时,她必得趁着现在,尽可能多卖馒头,也好给自己攒些嫁妆。

日头快落尽时,出去卖馒头的人家多已经回来了。大家去的多的,多是散落在往西和往南的路周围的村庄,路不难走,也近,每天早出晚归尽能打个来回。

十几日前,大伙儿还愁着收来的冬小麦要如何处置,如今不少都换了馒头,而馒头又成了更多小麦或现钱。有人尝到甜头后,更多本在观望的人家也加入了买卖的行列,馒头生意越发红火,甚至周围几个村都有人做起了二手买卖。

还有富户与他们预订,一次就十几二十个,可把他们乐坏了。

有人在宋家帮工的人家,都已经准备起了工具,只等把那手艺一学会,自家也甩开膀子gān。有人说大家都做馒头了,没人来买怎么办?

笑话,饭你不得天天吃?周围这么多村庄,还有集市、县城,前景远大着呢!

卖馒头的事业,驱使着这些天天面朝土地的农民走了出去,虽然只在附近转圈,但也结结实实体会了一把地广人多的好处。

近日来,宋菽也不时给来买馒头的村民们灌输要勇敢走出去的思想。生意是跑出来的,本村外还有邻村,县城外还有州城,有北方还有南方,有关内还有关外,只要肯花力气肯花时间,生意是永远做不完的。

“宋阿姐,我要一个馒头。”

快收工时,有个邻村的小娘子来,背了一斗草木灰。用草木灰来换的,多是自家吃。

麦子虽贱,却也是吃食,一般人家并不舍得拿来换馒头自己吃,有时家里的孩子们馋极了,或想给gān活的男人补补力气,便会拿一斗草木灰来换。

蒸笼里恰好还剩两个,因为临近结束,也没用柴火温着,本打算自己吃的。宋菽这里卖出去的馒头都是热乎的,给人凉了的实在不好意思,gān脆就买一送一了。

意外换到两个馒头的小娘子欢天喜地,跑出门时,差点连竹篓都忘了拿。

那小娘子看起来跟六娘一般大,刚开始有馒头吃时,六娘也是高兴得找不着北。可最近她被宋菽宠坏了,五娘七郎和阿南也是,豆子汤他们早就不碰了,天天只吃白馒头就腌菜,有时还要弄一碗豆浆。

这要放在十多天前,豆浆这种既不耐饥又要耗费大量豆子的东西,根本是想都不敢想的。三娘看在眼里,心里头发紧,他们做馒头的营生不过才刚开始,如今看来是有前景,可谁知过俩月又是什么光景?这样吃,也太糜费了。

可宋菽居然还对如今的吃食不满意,一早拿了钱给宋阿南,叫他去县城买蒸笼时再带两只会下蛋母jī。说是以后每天都要给几个小的吃jī蛋,三娘也不例外,否则营养跟不上。

三娘可不懂什么是营养,她只知道如此大嚼大用绝非持家之道。

为此,宋菽跟她讲了许久道理,最后实在讲不通,他只好搬出一家之主的架势来。

宋三娘虽非毫无主见的小女子,但到底传统,也不再多说。只是那豆浆什么的,她却是坚持不碰。

宋菽没办法,也知她为何不安,便不勉qiáng,只是脑中又积极地转了起来,还有些什么法子赚钱呢?

*

大涂县位于jiāo通要道,每天都有商贾来来往往,连带着县城里的生意也非常红火。从这里往西再走上半日,便是这一带最大的城池,恒州城。

县城的西门最为繁忙,周大郎便将他的摊车停在此处。

现如今他的馒头在西门一带已经小有名气,每天清早他阿娘会背一百个过来,往往日头才刚偏西,馒头已经售罄。

因为县城实在太远,别家也没有摊车,不论是相河村还是临近的几个,都尚没有来这边卖馒头的。

他阿娘说,等来日学会了做馒头的手艺,便叫他回去,他们也做馒头在村里卖,就不用受这奔波之苦了。

周大郎却有些别的想法。

他摆摊车的地方再往城里走一些,有个招子上画了蒸饼的铺面,便是柳家的蒸饼铺,那蒸饼每个卖一文钱,客人也是络绎不绝。

“周大郎,来两个馒头。”

“我要四个。”

“拿麦子换行不行?换半斗。”

周大郎一个走神的功夫,摊子前又汇集了好几个客人,有用现钱买的,也有用麦子换的。因为麦子换比较麻烦,总要检查麦子的成色,所以周大郎有规矩,麦子半斗起换。当然,草木灰他是不收的,他让周媳妇带回去的都是他摊车里烧下来的灰。

“好嘞。”周大郎掀起蒸笼盖子,蒸汽腾得冒出来。他生来长得高,虽然才十三岁,却并不比周围的客人矮多少,只是脸上还带着些许稚气。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