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淑妃帮忙?还是幕僚给力?
未等她想清楚,张静姝叹了口气:“也只能指望他了。”她有些迟疑,“要不要去跟你爹说一声?”
祝圆想了想,摇头:“他在章口鞭长莫及,给他说也只是徒增烦恼。还是等等看,若是无事便罢,若是出了事……”她自嘲,“兴许还能给家里换点实在的。”
一句话说得张静姝红了眼。
“怎么就招惹上这样的人家呢?”
祝圆愣了下,忙道:“我就随便说说,狗——咱们还是要信他的,不然,他怎么敢把东西都丢过来?”
也只能这般了。张静姝沉默。
祝圆却想跟她说说别的:“娘,咱们不能考虑分家吗?”祝玥这种人吧,平时可能不会做坏事,关键是不落井下石,跟袖手旁观,一样让人不喜。
张静姝回神,叹了口气:“父母在,谈何分家?”她拍拍祝圆的手,“我想想办法吧。”
祝圆不忍她为难,小声道:“让她赶紧嫁了也行。”
“嗯。”
***
祝圆这边忧心忡忡,京城里也是暗潮汹涌。
丑时刚过,京外官道上响起急促的马蹄声。
紧闭的城门被敲响。
侧边小门拉开一个望风口:“宵禁之后不开门,想进城明儿赶早!”
裹着夜露、罩着黑色披风的夜路人亮出一块牌子。
“……您稍等。”
吱呀一声轻响,小门被拉开,夜路人裹了裹披风,拉着马儿快速进城。
进了城,二话不说便翻身上马疾驰而去。
“你怎么开门了?”有人问。
“嗨,那人拿着宁王府的牌子呢,给我天大的胆子我也不敢不开啊!”
“宁王府?”那人诧异,“大晚上的,这么急?”
“谁知道呢!我眯会儿,困死了。”
可惜,眯不成了。
从这名夜路人开始,四处城门陆续迎来各种疾驰而来的人马。
宁王府只是其一,靖王府、安嫔娘家、娴妃娘家、两位王妃家,甚至还有大公主家的令牌逐一在各大城门出现。
……
卯时。
承嘉帝睁开眼,听见外头细细碎碎的动静,掀起帷帐瞅了眼,打了个哈欠:“德庆,什么时辰了?”
“诶,奴才在。”德庆麻溜地掀起帷帐,“该起了,卯时了。”同时轻手轻脚地扶他起来。
承嘉帝“嗯”了声,坐起来,双脚落地:“出了什么事吗?”没事他们绝对不敢在他殿外喧哗。
德庆迟疑了下。
“说。”
德庆顿时不敢隐瞒,附耳过去低语一番。
承嘉帝不敢置信:“全都动了?”
“是。”
“……一个不留?!”
“……还是留了一到两个的。”留了活口回京里通风报信。
“……这与全灭有何区别?”承嘉帝脸色铁青,“谁动的——老三?”
来来去去就那么几家人,谁没事,一目了然。
“戾气太重!”他冷声道,“是该下去打磨打磨了。”
德庆不敢吭声。
承嘉帝又问:“老三这般大动干戈,所为何事?”有人戳了他肺管子了?
德庆又迟疑了。
承嘉帝冷冷扫他一眼:“朕看你是越发有主意了。”
德庆打了个哆嗦,急忙禀道:“方才来报,说是……”他一闭眼,“昨儿下午,祝三姑娘,遇袭。”
承嘉帝:“……”
就为了一乳臭未干的丫头?
“十七八岁……血气方刚之时遇到情窦初开?”他皱着眉喃喃道,“还是见识太少。”
“让淑妃给老三送几名美人,让他长长见识。”
没得为了名丫头片子乱了分寸,连家底都翻出来——
等等。
老三什么时候有了这般能耐?
第114章
京里乱糟糟的时候, 祝圆正在慈恩寺里抄经书。
寺里生活清静也无趣。
早起去供着祖父长明灯的佛塔念一会儿经,烧几本在家抄的经书,然后一齐去吃素斋。
吃完素斋, 祝老夫人要去歇一歇,下午接着念佛,王玉欣俩儿媳陪着, 孙辈们则自由活动。
于是, 祝圆整个下午都是空的。
刚被刺杀呢,她也不敢到处乱晃, 索性待在屋里抄写经书。
偶尔遇到谢峥,也没敢说话——她跟祝盈一个屋呢, 可不敢泄露一分半点。
好在谢峥应当是猜到这种状况,没有找她聊天。
他只是在事发的第二天, 趁她抄经的时候, 说了句:【事情已解决,另有暗卫隐在你附近,安心】
这怎么安心?
幕后黑手是谁?事情怎么解决的?
啥都不知道,就一句解决了……她安心才有鬼!
祝圆有一肚子的话要问,奈何祝盈正跟她面对面坐着,她半点也不敢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