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诗我也是从网上看到的,写得很符合咸鱼的心境【不是】。
据说是无门和尚的作品,具体未考证。
2、道者反之动:我是在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里看到的,感兴趣的自己查一下出处啦。这句话其实就是“矛盾双方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意思,立即通俗易懂了对吧~【评论指出是“反者道之动”,道德经原文是这个,那可能是我当初摘抄错了,不改了,留在这儿警惕一下以后引用还是要先查明吧】
3、“绝地天通”:断句是绝/地天/通,意思是断绝天地之间的通路。历史上的绝地天通实际是说把王权统治、人类生活和巫师、神异分开,简单来说就是不能搞宗教国,要好好发展经济、繁衍后代、该干嘛干嘛,而不是天天跳大神。
这就是政教分离啦。西方的“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是类似含义。
在玄幻作品当中,这个设定一般是指“飞升的道路断绝了”。
顺便,“通”是“道路”的意思,现在日本还保留着这个用法。所以大家去日本玩的时候看到某条路叫“xx通”,那意思就是“xx大路”。京都好像比较多。
不过“天地交而万物通”里面的“通”的意思是“结合”。这个和“天地交泰”一样都源自《易》的卦辞。“天地不交,否。天地交,泰。”
第113章 师兄的经历
九为极数。
卫枕流的记忆中, 也经历了完整的九次人生。
在他最初的人生里,他和现在的性格有很大出入……也许是截然不同。
那时他是一个真正的少年,十五岁家人横死, 被北斗仙宗的人救下, 顺理成章到了辰极岛。
天生剑心的天灵根修士, 立即引起了全师门的关注,连后山禁地中闭关多年的冲虚真君也主动收他为弟子。
卫枕流一生当中, 只在拜师那一天见过真君一面。他记得真君坐在洞窟深处, 头顶有天光落下的一道光柱, 闭目垂首,宛如雕像。
真君只说了一句:“你来了。”
少年时期的卫枕流并不明白真君的意思。也许终他一生, 直到现在, 他也不明白那一位坐镇北斗无数光阴的真君究竟看见了什么。
但那时他并未深究, 也没有能力深究。
他是门内最受瞩目的天才弟子,拜师真君, 又由掌门亲自教导剑术, 很快就成了几百年中进境最快的弟子。
少年有成,自然意气风发,高傲骄矜、目下无尘, 平素总是冷着脸独来独往,一丝笑容也无。他也少有交好的同辈,一心刻苦修炼,日日与龙渊剑相对, 在山巅斩出纵横剑气。
起初,他是为了给家人报仇。
但在斩杀当初袭击亲人的妖兽群后, 他的目标就变成了剑道本身。
尽管他依旧没能摆脱天生的“怪病”,他却始终坚信自己能在剑道上有所建树, 最后凭实力斩断一切病痛。
仅仅十年,他就成就了神游境。
也就是在这时,石无患拜入北斗仙宗。
起初没有人注意到他,毕竟只是一个废灵根杂役弟子,在辰极岛上并不比一粒微尘更重。
但很快,石无患就以惊人的修行速度引起了所有人的注意。
起初他只是比别人稍微快一点,尚且能归因于“心性上佳、颇有毅力”;不久,他就因为一年不动、两年和光而让人惊叹起来。
即便是三灵根弟子,三年修炼至和光境也足以令人赞许。
也就在第三年,北斗仙宗如期召开了金玉会。这一活动是为了挑选内门弟子而举办,但石无患在金玉会上表现得极其令人惊艳,进而引起了戒律堂的注意。
于是,他被破格收为隐元峰真传。
普通弟子想要进入戒律堂并不难,但那只是成为普通的绛衣使;然而成为隐元真传,就意味着有机会成为未来的戒律堂院使。
石无患在戒律堂中表现可圈可点,很快积累了足够功绩,成为了副院使。
他传奇般的经历被认定为“废灵根自强不息”的典范,为他带来了极大的人望。
但这还不足以让卫枕流注意到他。
真正引起他注意的,是掌门对石无患的格外赞许。
那时他还很年轻,对未来毫不知情;对于亲手教导他的掌门,他始终怀着深深的感激和敬重,将他看作是自己真正的师父。
正因为尊敬、亲近掌门,他才知道能让这一位开口夸奖谁是多不容易的事。掌门看似笑眯眯的很好说话,实际却对谁都满不在乎,何况一个小小的弟子?
这令他不自禁开始注意石无患。
他自诩一等一的英才,自然不会嫉妒,只有些好奇和挑剔,想看看石无患究竟值不值得掌门的夸奖。
为了试探石无患的实力,他也出手过几次。他当时性格骄傲、不懂收敛,在别人看来,就像他仗着地位和实力在欺负石无患,而石无患就是那个倔强反抗压迫、令人心生同情和尊敬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