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做大佬[穿书]+番外(288)
众人一愣,转瞬眼睛亮起来。
沈记卤味开业时间不长,生意却一直不错。这阵子已经不少人好奇他们究竟每天能赚多少。甚至好几路人借着各种理由在摊子周围游荡,暗地里数这个客人买了多少,那个客人买了多少。但再怎么样,也不可能跟他们一天。最多个把小时,便怕引起沈煦三人的怀疑,不得不离开。
沈煦如今这话,也便是让他们光明正大地看。
敢于把自己每天的收益摊开告诉大众,当真?
看出他们的神色,沈煦点头:“自然当真。现在请有意向的过来登记吧。”
登记有意向者,跟安排意向者跟着出摊,是可以同时进行的,彼此并不冲突。
来登记的人不少,甚至好些还广而告之,带了自己的亲朋好友过来。其中有些是真的想做这门生意,有些是好奇他们的收益,还有些是单纯凑热闹的。
但不论是哪一种,在跟着出摊了一天后,态度都变了。
知道沈记卤味赚,没想到这么赚啊!
一天的收益最低都没下过五十!高的时候能到七八十!就算去除本金和各项花费,怎么着也能赚一半吧?这么算来,岂不是一天就能有一个普通工人一个月的工资?
这是什么概念?不敢置信!
最初也有人怀疑是不是沈煦找托。可就是找托,能找到这么多托?一天的客人就不少了,更何况还是十来天?
参与过跟摊的人聚集在一起,彼此分享了自己跟摊当天的情况后,得出最终结论。这就是个会下金蛋的母鸡!加盟!必须加盟!
什么?你说做买卖是投机倒把?
没看现在政府都在呼吁大家自食其力,鼓励自由买卖吗?
什么?你说指不定过两年政策又变,会被抓进去?
那至少现在没有啊!就是政策要变,那也是以后的事。变之前总归要有个征兆吧。
什么?你说当小摊贩被人看不起,不如当工人工作体面。
呵呵,工人赚多少?小摊贩赚多少?有钱,谁管你看得起看不起!
如今即便有政府的风向带动,做买卖的也是少数。在没有真正见识到沈煦这么一个小摊创造出的巨大利润之前,即便有人好奇,有人艳羡,大多数人心底里也是存在不屑与轻蔑的。
但马克思曾说: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家就会大胆起来。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百分之一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死的危险。
这句话不只针对资本家,对世上大多数人都有用。
在利润面前,之前所有的顾虑都不重要了。
********
杏花胡同。
沈煦推着小食车回来,早有邻居听到声响,打开门探出头来:“沈煦回来了。今天生意怎么样?”
“还行!剩半只猪耳朵,三斤素卤,还有点鸭掌鸭架。你们要吗?”
“要要要!”
等的就是这句话。
沈记卤味每天的东西都是当日现做的。一般都能卖个七七八八,但总会剩点。剩下的这些,沈煦会让杨大虎杨二虎拿一部分走。余下的半价卖给邻居,还会搭点添头。杏花胡同的住户喜闻乐见。慢慢地,竟养成了每天晚上注意着时间,等候沈煦推车归来。
也是借着这点,沈煦在胡同里的口碑不错,跟邻居间相处还算融洽。但也有例外的。比如黄家。
被沈煦赶出来后,蒋家搬去了两条街外,曾家收入有限,在这片租房压力太大,只好挪去了更远的地方。唯独黄家,仗着黄有忠的高工资,租了十五号剩下的两间房。
十五号另住了一户姓胡的,全家都是沈记卤味的忠实粉丝。
胡太太听到沈煦的话,立马以百米赛跑的速度冲了过去,“鸭架我买了。我们家都爱啃这个!”
黄老太只觉得一阵风从自己身边呼啸而过,转眼没了踪影。站在门口往前头一瞧,果然看见沈煦门口站了一堆人。
“哼!全是些剩菜,居然抢着买。莫不是疯了!”说完,还不忘朝沈煦的方向呸了一声。
“我还当是什么大人物呢!搬进来当天,还能让派出所的公安听他的。结果就是个摆小摊的,上不了台面。”
黄老太对沈煦咬牙切齿,眼中厌恶不加掩饰。
整个杏花胡同几乎都吃过沈煦的卤味,唯独黄家,因为之前的矛盾,黄老太挣着这口气,硬是不让家里人买。刚开业前两天,沈煦特意送了每家一点东西。确实独独略过了黄家。让黄老太更生气了。
正骂着。胡太太买完鸭架回来,听到这话,直接进屋,仿佛没看到她一样。
黄老太恶狠狠瞪着她的背影,“什么人!懂不懂尊老爱幼,见到老人家都不会打声招呼!天天拿钱去买人家的剩菜。没见过这么败家的!这要是我儿媳妇,我早让我儿子休了她了。居然还想着要去加盟,也不怕亏得底裤都不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