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大佬魂穿假二代(76)
周诚宅在住的地方每天看论文,他暂时没有找事的打算,却没想到事居然主动找了上来。
-------------------------------------
周诚在徐仁宗教授课题组中用到的那一手做测试的方法给徐仁宗教授留下了足够深的印象,徐仁宗教授开始逼着他手下的博士生与硕士生们贴着周诚的实验手段去做。
不仅如此,徐仁宗教授还在与老朋友聊天侃大山的时候提到了周诚做实验的那一套方法,相当推崇。
言者无心,听者有意。
国防科大内负责地下隧道工程与基坑维护的李昌平教授就把徐仁宗教授的话听到了心里去,他回去仔细研究自个儿在研究上遇到的瓶颈,最终决定找周诚聊聊,看周诚能不能给他们课题组量身打造一套自动化监测实验样品综合数据的设备出来。
李昌平教授目前在研究的内容是国|家重大专项中的一个课题,主要内容是超高水材料的研发。
超高水材料,一种新型材料,主要应用于矿山巷道的填充、地下工程的支撑等等,近些年一直都在炒‘填海造岛’的热度,超高水材料就是最大的热点。
超高水材料与传统的混凝土不同,只需要很少的超高水材料与水相结合,就能形成结构稳定性远超过混凝土的结构物。
若是超高水材料取得突破,有基建狂魔之称的花国还能再魔性一点,原先只是地上工程修得很快,诸如修路造桥盖大楼,如果超高水材料投入到应用中去,一周造一个岛都不是难事,地下工程的建设也会步入高速发展的辉煌期。
可惜超高水材料技术已经两年多没有取得新突破了。
作为国内超高水材料研究的龙头任务,李昌平愁白了头发,可搞研究这回事又不是种田,你种下种子就能结出瓜果来,搞研究的不确定性太多了。
如果从一开始就选错了方向,那后期付出的努力再多,也都是徒劳,只能算是在将错就错的路上撒腿狂奔。
哪怕一开始没有选错方向,只是研究途中稍微出了一点差错,那也会造成难以想象的后果。
更要命的是,很多研究本身就不是‘求仁得仁’,甚至于说,绝大多数研究都是科研人员在绝路上踩出一条小路来。
李昌平教授整理了一下材料,通过徐仁宗教授拿到了周诚的联系方式,拨通了周诚的电话,先是做了一个简短的自我介绍,然后同周诚说了自己的诉求。
“小周,老徐和我说过你在这方面的技术很厉害,所以我想让你为我们课题组打造这么一个全自动的实验设备出来,实验设备的组装这些,我们可以亲自来做,主要是核心程序的编写部分……”
“报酬的事情,我可以走校外临聘人员的劳务资金给你做,因为是国|家专项资金,劳务报酬做不了太多,也就是三五万。我个人可以出二十万,只要你能将我们想要的设备给组装出来。”
“我们很需要这台设备,国|家也很需要我们的技术。”
“钱不是问题,李教授,您将具体的要求发给我吧,我先看看,如果能远程做的话,我在京城做好之后直接给您发过去。如果不能远程做的话,我再过去。”
李昌平教授很快就将仔细甄别过的那些不涉及研究机密的材料给周诚发了过来,还提供了他们想要的那台设备的详细要求。
周诚不是很了解李昌平教授的研究领域,他从国图数据库中下载到了很多相关的材料,一边看一边梳理,越看越觉得李昌平教授做的东西存在问题。
学过分数的人都知道,在锁定一个单位区间之后,针对这个单位区间去不断地细分,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十六分之一……以此类推下去,细分出来的小区间会越来越小,但分出来的区间个数会越来越多。
李昌平教授的团队已经将超高水材料的性能参数锁定在一个区间内,因为理论技术迟迟无法突破,所以他们将希望寄托在了枚举法上,希望通过不断地测试来找到答案。
这样做有错吗?
没有。
但这样做不够科学。
科学的问题,应当通过科学的技巧来解决。
人很难做一些无法说服自己内心的事情,周诚在心里不认可李昌平教授的观点,自然没什么动力帮李昌平教授去认真做,他只是按照自己承诺给李昌平教授的东西画了一份设计图,还用智能助手编写了一段核心程序,随着邮件一并发给了李昌平教授。
李昌平教授原先对周诚寄予了很大的期望,觉得周诚会给他一个惊喜,没想到周诚就是这样的‘敷衍了事’,一天的时间里,能搞出什么好设计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