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小吃店(74)
然而她的脸上始终带着盈盈笑意。
洗了脸,换了身旧衣裳,月牙儿同伍嫂打了声招呼,径直出了门。
伍嫂提着灯在门边,正欲关门,却见桥前有三两书生伴着家人一起走过,手里都提着一个书盒,神色很郑重的模样。
她想起来了,今日是府试的大日子!
月牙儿一手提食盒,一手提灯,走在小巷里,脚步异常轻快。
行到门前,她驻足,用手拢一拢新梳的鬓发,确认没散之后,放才以手叩门。
柴扉应声而开,吴勉见了她,眼中藏了笑意。他穿着一件玉色襕衫,清如冰,润如玉。
“你……来了。”
月牙儿将食盒往前一递:“喏,说好了我给你准备考场的吃食,都在这里了。”
她微垂着头,用脚尖去拨弄地上的落花,扬起来,又落下,并不看吴勉。
“你……好好考。”
说完,月牙儿转身就跑。
春风轻柔,扬起她豆绿色的布裙。
吴勉望着那盏灯火跃动在尚未破晓的夜色里,渐渐远了,忽然有一种薄薄的惆怅。
忍着多日不见,好不容易见一回,却只说了两句话。
他将食盒打开,最上面一层摆着一个小木匣。
吴勉轻轻揭开匣盖,原来是一支笔。
是品相极好的羊毫湖笔,尖、齐、圆、健。
这样好的笔,书屋里的同窗都有一支。他曾问过价,便打消了这个念头。此番去考府试,他仍旧准备用有些秃了的旧笔。
然而此刻,他却得了一支羊毫湖笔。
天色欲破晓。
学宫之外,许许多多考生并家人挤在木栏杆前,或提着灯笼,或拿着长而考篮,等待着放行。
卯时一刻,铜鼓大响,学子们如流水一般踏过学宫大门。
学宫这道门,百姓俗称“龙门”,取鲤鱼跃龙门之意。通过府试,便是正儿八经的童生,可以参加院试考秀才。考中了秀才,那才叫真正的读书人,朝廷每年有补贴不假,连徭役等赋税也一并免去,一只脚便跨进官门内。
江宁知府李之遥下轿,见此情景,不经有些感慨。他当初考童试的时候,也是这般年少啊。
还是一样的时辰,一样的地点,李之遥却从昔日的考生成了主考官。这么一想,倒真是岁月匆匆。
几个试官迎上来,笑着请安:“知府大人,如今考生已入场了,您老人家不然到公堂里歇一歇。”
“不急不急。”李之遥向左右道:“现在该是搜子检查考生所带之物的时候,我们悄悄地去瞧一瞧。考府试,可绝对不能闹出夹带伪籍之类的事。”
“还是大人想的周到。”
一行人往学宫内走,李之遥为先,步伐很慢,饶有兴致地观看考生们的形容。
有的考生还很年轻,鬓发垂髫,一副懵懂的模样;但更多的,是一脸的紧张;还有极少数白发苍苍的学子,一瞧就是考了半辈子还没考中的。形态各异。
入龙门,第一件要紧是便是通过搜子们的检查。府试的搜检,可比县试要严格得多,因此速度也稍微慢些。担任搜子的皂吏不仅要检查考生们的提篮,将所带之物一一搜查,还要将考生的发髻打散,检查有无夹带。
昔年还有读书不用功,专门动歪脑筋的人。譬如将四书五经的苍蝇小字般写在袜子里侧,往蜡烛里封小抄,在馒头里夹带小纸条……五花八门。
天尚未大亮,搜子们搜查起来也极为费神,除了新手刚开始时有些新鲜,大多数搜子们都板着一张脸,恨不得练出一双火眼金睛,两眼一转捉出一个妖。
李之遥不想惊动考生,所以将随从屏退大半,只带着自家师爷悄悄在檐下看。
见搜子们虽然面色不虞,动作还是很利落,也没有抓到什么丧心病狂的夹带之人,李之遥不由得点点头。
看来他第一次主持的府试,应当不会闹出什么大事。
李之遥捋着胡子,一步一步往前走,忽然见着有三四个搜子围着一个考生,不知在做什么。
他皱了皱眉,心想不是搜出了作弊之人罢?立刻上前去查看。
走近了,但见搜子们扒拉着那个考生的提篮,恋恋不舍地望着里边的点心。
“这是怎么回事?他的考篮有什么问题?”李之遥严肃道。
几人回头,李之遥终于瞧清了他们围住的那个考生,那相貌,简直是专为探花郎长的样子。
借着灯火,搜子们看见李之遥官服上的补子,忙行礼道:“小的见过知府大人。”
“免了。”李之遥大手一挥:“这是做什么呢?”
搜子们面面相觑,一个看着像领头的满脸堆笑:“没做什么,例行搜检考生而已,劳累大人费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