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入官途(96)
这个贺书渊,不就是之前跟世子霍荣昊,一起前来赴宴之人么,看他那气质和谈吐,还以为他早就有了功名呢,怎地如今,竟还要来参加府试?!
不过,惊讶归惊讶,不解归不解,碍着世子霍荣昊的面子,知府殷大人还是十分和蔼可亲的,对贺书渊说了几句勉励之话,倒是让一旁其他的人,十分惊讶。
贺书渊就在知府殷大人的温言勉励和其他人惊讶的目光中,走进了号房。
府试分三场,第一场和第二场,都分别考一天,第一场考贴经,就是考察诗书经文的背诵默写能力,能参加府试的人,大多数都能顺利的通过。
第二场考经义,一道大题加两道小题,基本上,都是看那道大题答得如何,两道小题只是附加。
第三场,要考两天,需要在考场里过夜,考的是最难的时务,也有一道大题和两道小题,评选标准,同经义一样,主要看那道大题答得如何。
虽说四月已经花开,但到底还没那么暖和,没有太阳的时候,仍然寒风刺骨,坐在四壁齐全暖洋洋的单间内,顺利答完第一天卷纸的贺书渊,伸手打开了第二场的经义卷纸。
很快,考试题目,便出现在了他的眼前。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此句出自《论语》卫灵公篇,意思是,君子担心死亡以后,他的名字不为人们所称颂。
垂头想了想,贺书渊嘴角微微翘起,殷大人啊,你出这样的题目,是想听大家说什么呢?
贺书渊伸手拿过草稿纸,自信从容的提起了笔。
作者有话要说:县试比较简单,就一笔带过了,会重点写府试。
还有,虽然看的人不多,还是说一下吧,这周没榜,又很忙,最近一段时间,只能隔日更新了~
第49章
无后世之名, 圣人之所扰也。
夫一时之名,不必争也,后世之名, 不可失也,顾君子之求名, 知行合一而后自得也。
知府殷志修,看着手里的考卷, 只觉得一股清凉惬意之感, 从心底缓缓涌出,好似炎炎夏日, 刚喝了一碗冰凉爽口的绿豆汤,整个人都舒展开来,连毛孔都是爽快的。
看看吧,无后世之名,就是连圣人, 都要担心的事情,更何况是自己!
再仔细往下看去, 殷志修又不由得频频点头, 曾经郁结在心中的那团困惑、不忿的郁结之气,竟然渐渐消散了不少。
一时的名声, 不必去争抢,总归是要盖棺定论的,如果强行去争抢,只能败坏了自己的名声, 而后世的名声,关乎到世人,对这个人最终的评价,却是不能失去的。
所以,君子对后世名声的在意,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然而,却并不是去强求,而是要在世时,做到德行高尚统一,真正为世人所认可和推崇,这样,死后好的名声,自然而然也就有了。
文章后面,还进一步论述了,孔圣人自己就是这样做的,用事实说明了,孔子虽然也担忧自己后世的名声,却并没有拘泥于名声,受此所累,而是做好自己当下的事情,功过是非,都留给后世的人,去评价。
而正因为他已经做得知行合一,所以即使他自己没有去争抢,后世的人还是会衷心的称颂他,反而那些在世时,就执着于名声,舍本逐末之人,留给后世的名声,却大多会被说为沽名钓誉之辈。
整篇文章,扎实大气,立意高远,不拘泥于题面之意,反而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而且,最重要的是,这篇文章,实在是太合殷志修的心意了,简直就是为他量身定做般,让他看完后,整个人都神清气爽。
他在淮安府,已经连任两届了,年年政绩考评,俱是优秀,可是,就因为他放不下读书人的面子,放不下身段,不好意思像其他人那样,阿谀奉承,巴结上头的人,所以竟一直不能升迁。
跟他同期考中进士之人,政绩考核,没有他优秀的,也大部分,都或升了职,或调了更好的任,眼见着,再过几年,他就再无法跟人家相比,换成谁,都不可能不急。
然而,一个人的性格,却不是能够轻易改变的,殷志修为此,没少烦恼过,都几乎已经成了他的一个心结了,所以,他才会下意识的,出了这个题目。
而让他没有想到的却是,竟然真的有人,可以解开他的心结,让他看完后,茅塞顿开!
既然不能改变自己的性格,那就将它发扬光大到极致,总会有人看到自己的优秀,即使现在,得不到应有的待遇,后世人也会对自己,有个正确的评价,反而比勉强自己,去阿谀奉承巴结上司,最终落得个沽名钓誉之辈的名声,要强上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