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还是阁老们提议的,特别是那个蔫坏蔫坏的最年轻的东方逸出的主意。
他们决定,以后要集体和东方逸过不去。
作为皇帝幕僚,专出损主意的汪晏:其实这是我出的主意。
汪晏:深藏功与名。
背黑锅的东方逸:阿嚏!
在这种全员期盼新同(苦)事(力)的气氛中,春试终于开始了。
今年春试,出现了好几个后世被称作传奇的人物,竞争也十分激烈。
其中最耀眼的,当属于云瑞。
今年武科正在改革,许多学子还在观望,进入国武监的多是武官和将领,现在武科改革,多在对官员和将领培训上下的功夫。
卿昱和朝臣商议,希望在已有的军队中发掘人才。低层的军官,是他们重点培养对象,最后考科举的,应该也是这批人。
这个路线当然是正确的,后世评价对其也相当高,认为这是一个相当务实的想法,也得到了很好的效果。
不过在武科第一次改革后的会试上,夺得第一的却并非军队中人,而是一白面书生。
此人便是于云瑞。
当时于云瑞考试的时候,别人觉得这书生是自不量力。
文试也就罢了,可武试,就这小身板,他能舞得动武器吗?
当然,于云瑞顺利打脸众人,告诉众人,他不仅文试出类拔萃,武试也能拔得头筹。
有些小军官还是上过战场的,看着于云瑞那骁勇的样子,都忍不住有点懵。
这样子绝对不是只靠练就能练出来的,这绝对是见过血的!
于云瑞羞涩承认,他的确见过血。他很小的时候就随父入山打猎,和猛兽搏斗。
围观众人:……
就他那白白嫩嫩的样子,还和猛兽搏斗?开什么玩笑?
不过不管别人信不信,于云瑞都夺得了武状元。
于云瑞夺得武状元是在会试之后,殿试之前。那时候,会试名次还未放榜。
待放榜之时,于云瑞恰好是会元。
世人都明白,于云瑞这殿试状元是跑不掉了。
一甲会由殿试考官推荐,但一甲的名词则是皇帝决定。
而这其中又有一个潜规则,即会元的试卷无须考官推荐,皇帝会直接调阅。
文武状元,多好的兆头?于云瑞有这水平,皇帝怎可能不给自己再树立一个吉兆?
这时候围观群众不禁有些遗憾。可惜于云瑞不是解元,不然这就是三元及第,再加上文武状元,那才是天大的吉瑞。
阻断了于云瑞三元及第,此次也是经魁,但名列第二的吴运不由苦笑。
他总觉得,自己是不是又会被皇帝记上一笔。
可是他是无辜的啊,他怎么知道于云瑞这家伙居然拿到了武状元?他怎么知道秋试的时候自己是解元于云瑞是第二?他若是能控制自己的名词,他一定让自己稳定第四。这既不会让皇帝陛下认为他没尽全力,又可以不太显眼。
真是难受。
吴运忍不住找到于云瑞,对于云瑞大吐苦水,畅想自己会被皇帝穿小鞋穿到死的苦逼未来。
于云瑞忍不住嘴角抽搐。
虽然解元他终于赢过吴运,算是了结了一桩心事,但是听着吴运根本没和他竞争的意识,得了解元还埋怨,于云瑞觉得心里很气。
他还是觉得,自己努力争取的东西,别人弃之如敝履,真的非常不爽。
虽然现在他已经和吴运成为友人,但还是觉得,如果有机会,他也一定要给吴运穿小鞋。比如多给皇帝陛下进言,让吴运多忙一下,免得他一天到晚胡思乱想,老一副想偷溜的样子。
你想大隐隐于朝,我偏不答应。
吴运最开始的时候还没有发觉,之后被于云瑞举荐(坑)了几次之后,他终于回过神来了。
于是这承高宗时期的传奇二臣终于闹掰,割席断义,经常在朝堂上对喷。
继东方逸和吴曦这对师兄弟反目成仇之后,这两人也反目成仇。好似只要身居高位,这些大臣的友谊就变成了纸糊的一样。
而这两对反目成仇的友人并非特例。在承高宗时期,多名好友反目,纷纷在朝堂上你坑我我坑你,你反对我我反对你,闹得不亦乐乎,成为历史中一景。
为何承高宗的朝臣这么奇葩,历史学家有好几种说法,其中一种是他们为了不让承高宗猜忌,才故意装作不合。
但承高宗是出了名的好脾气,除了刚登基的时候因为谋逆事件砍了几次人,后来对群臣手段都很温和,也没有杀功臣的事。古代文人又有傲骨,不会因为怕被猜忌,就故意和朋友敌对。
因此最终还是没有个定论,这就成为历史学家百思不得其解的谜题了。
他们只能寄希望发掘更多古物古籍,来还原这一段波澜壮阔又奇葩不断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