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忍了忍,没有开口辩驳。
李世民还算满意她的卑恭和安静,继续说道:
“十多年前,朕还在东宫之位,却被安王压于项上,忍辱负重,一朝成就大业,然心头生忌,最不得见兄弟手足相残,父子不亲不敬。朕早先原本宠爱李恪,可他伙同太子暗杀李泰,使得朕心起间隙,渐渐疏远。”
回忆一些往事,李世民声音惆怅,停停讲讲:
“后朕惯纵李谙,他竟以为朕偏颇李泰,将朕也记恨上了,那日击鞠会上丑态毕露,朕只得将他驱逐。阴妃家门显赫,只一子李佑,朕难免重视,常常诏他入宫小住,又让他与太子亲近,奈何他亦心有不轨,听人挑唆,竟想方设法嫁祸李泰害他性命,后自食恶果,一场大病,性情也窝囊起来。”
“朕有十四子,最智勇双全莫过于李泰,最心狠手辣莫过于李泰,他如今不过二十四岁,却将朕有气候的子嗣,都不动声色地埋没了,偏让朕揪不出他半点过错,念他心机过重,只得将他留在京城,临近看着他。”
闻言,遗玉脸色陡然变幻,她原本以为李泰不之官,是因皇上要留他做靶子,用对李泰的宠爱,掩护他真正属意的继承人,而这里面却还有这一层关系。
听着李世民这番感慨,遗玉心中苦涩难当,他只将太子、李恪他们当成儿子来爱,却从头到尾把李泰当成一个外人来防范。
这叫她不禁忆起来那年三月在宫里的击鞠会上,李恪骑马撞了李泰,两个人一样受伤,可皇上眼中却只有一个儿子,杨妃的大呼小叫,李谙的愤愤不平,他们都有父母兄弟关心,谁又来怜惜她的李泰。
“朕实难想,若将由这天下交给李泰,朕这些子女,到头还能剩下几个。”
“皇上这番话,恕遗玉不敢同。”
李世民隔着层层纱幕,看着那小心翼翼岣嵝了半晌的人影突然直起腰来,有些意外,皱了下眉,不愠不火问道:
“你是想说朕不对?”
“遗玉六月诞下一女,如今也是为人母者,虽不能尽数体味父母心,然也有一点感念,自以为,就算是那孩子将来再不让人省心,再不招人喜欢,我可以打她、骂她,教训她,却绝不会一面对她笑,一面在心里对她警惕。”
遗玉依旧跪在地上,两手交叠在腹前,直挺挺地盯着那纱幕后,心中不平难以抑制,使她忘记了对君主的畏惧,只想要清清楚楚地代李泰问上一句:
“皇上有一颗为父之心,为何独独短缺了一人。”
第三三五章 三道口谕
遗玉说完话,便有些后悔,可她不觉得自己有错,若说皇上对待太子和李恪他们还有几分人情父爱,那对待李泰时,就全然只是一位君主了。
没错,皇上待李泰是不薄,为了彰显宠爱,给他修建文学馆的权利,允许他长住在京城,每年中秋还摆驾亲往魏王府一趟给李泰做面子,这是哪怕太子都没有享受过的特殊待遇。
然而,皇上待李泰好,样样包藏着别的目的,他宠爱这个儿子,是为了让他做一只任人标准的标靶,他培养这个儿子,是为了让他做一块试金石,父母对孩子的爱,本该是无私又无偿的,这么一看,李泰更像是李世民特意打造的一件工具。
她不想说皇上有错,作为天子,皇上本当是先君后父,但他能对其他儿子保有一份父子之情,可到了李泰这里,怎地就只剩下君而无父了?
面对遗玉的质问,回应她的是帷幔后帝王的沉默。
朝中固然有许多言官,谏议大夫,正如直言不阿的魏征,时常提醒且纠正着李世民的过错,可那都是朝政和作息上的事情,至于感情方面,哪怕是后宫最受宠的嫔妃,都没有一个会曾这样明目张胆地指点出皇帝的过错。
遗玉并不知她这简单的几句话在李世民耳中起了怎样的作用,她忐忑地跪在那里,直到两腿发麻,才又听皇上开口:
“罢,你退下吧。”
啊?这就完了?皇上没有生气也没有发火,更没有辩驳,只是撵了她走?
遗玉晕晕乎乎地叩头告辞,晃悠悠地从地上站起来,低着头倒退到门外,又听皇上对那守门的内侍吩咐:
“传李泰来。”
“是。”
遗玉心里一个咯噔,更后悔刚才自己失言,这别是皇上在她这里找了气,待会儿要撒在李泰身上。
遗玉一从后殿出来,就被各种眼神包围了,下一刻内侍传召了李泰觐见,这探究和琢磨的目光便换到了李泰身上。
她故意走的慢了些,同李泰搭了个错肩,被他用目光询问,只能微微摇头。
回到座上,高阳就把她拉住了,满脸好奇地小声问道:“父皇召你做什么?”